张联辉 歙县山水秀美,八百里黄山宛若银屏展布西北,清凉峰自然保护区象一座绿色的天然宝库列置东北,多姿多彩的新安江飘带般缠绕于数千公里长的青山秀水水间,是条充满徽风徽韵的“山水画廊”。城西西干山,风峦连绵,四季葱笼,被辟为徽州国家森林公园。玉兔满盘,可观醉月;旭日楼头,古城盛妆。驻足其间,令人陶醉。歙县县城是人文景观蒐集之地。城外练江潺潺,襟山绕城。清澈澄碧的江水之上,横跨着三座明建拱形石桥——太平桥、万年桥、紫阳桥,象三道银环,镶嵌在练江这条翡翠项链上。宋代二塔——长庆寺塔和新州石塔分立于城西与城北。跨街而立的许国石坊形制独特,建筑精美,无愧国宝。 徽商故里斗山街古民居群,多为明清古建,白墙黛瓦,古朴雄浑,徜徉其间,思股之情悠然而生。步入民宅,院落深深,一扇雕花的门、几组精美细腻的木刻、一段饱含风韵的故事传说,令人想起昔日徽商的儒雅、辉煌、艰辛和业绩。 此外,陶行知纪念馆、展示徽城盆景的多景园、李白寻访歙人许宜平游踪的太白楼,陈列我国历史著名书法家碑帖的新安碑园、气势磅礴的渔梁古坝、水埠渔梁古镇等,这些景致无不深深地浸透着古徽的文化内涵,让人流连迷幻。
神奇国宝: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它建于明万历十二年,跨街而立,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5米,东西宽6.77米,高11.5米,四面八柱,各联梁坊,整座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梁柱粗硕,方柱断面下大上小,且重心渐向坊心微偏,故结构安稳固实。石坊遍布雕饰,梁坊两端浅镌如意头、缠枝、锦地开光。中部菱形框内为深浮雕,如“巨龙飞腾”、“瑞鹤飞云”、“鱼跃龙门”、“威风祥鳞”、“龙庭舞鹰”、“三报喜”、“麟戏彩球”、“凤穿牡丹”等。直柱中段为散点团花式锦纹,上段为云纹。缀以姿态各异的翔鹤。柱基外侧的台基上,雕置蹲驻与奔赴等各种动作的大狮子12只,有的大狮则抱弄小狮,形态生动活泼。台基左右侧皆镌各式獬豸图案。石坊四面有“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先学后臣”、“上台元老”等(29页)大字,均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之手。 在我国古代,建牌坊需有皇帝圣旨或恩荣。并不是个人富有就可造,四脚牌坊不易建。八脚牌坊就更难为了。许国石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独一无二,不仅有其独特罕见的石雕和建筑艺术而且有着神秘感人的故事色彩。据史,明万历十二年,年届58岁的歙籍京都内阁大臣许国,在云南平乱中荣立决策大功,皇上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当年十月许国告假三个月,还乡惊动府县。兴师动众按官职建四脚牌坊。谁知消息传出,当年一榜十九进士一定要建一座八脚牌坊,以显耀先生的教育之恩。次年四月,牌坊落成,深知越格建八脚牌坊要引来杀身之祸的许国返京后,跪朝认罪,当皇上责怪许国超假三月:“甭说四脚牌坊,就是八脚牌坊也该竖好”时。他乘机拱手应答:“谢万岁开恩,臣正是竖了八脚牌坊”,钻了“皇帝开金口”的空子,才免了死罪。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神奇的国宝,过去一直被破旧的房舍所遮掩。为加强保护,扩大开放,今年县政府投巨资对旧民房进行了拆迁,并用青石板铺筑了地面,如今的许国石坊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中央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人民画报》、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六十多家新闻单位和剧组先后来这里采景,每年有近百万名游客来这里参观,成为文化古城的一座丰碑。
徽风古韵斗山街 古徽州作为人杰地灵的礼仪之邦,令多少人魂牵梦绕。到徽州寻古觅迹自然首选几朝府衙古城歙县。而在歙县城内如今最能体现古风徽韵的当属斗山街了。相传很久以前,天上七仙女看中这块人间宝地,化作七块落星陨石降落形成七座岗丘,由于状如北斗七星,便有了“天上有北斗,人间有七丘”之说,斗山街也由此得名了。 斗山街作为称雄全国商界400余年徽商的群居地,不仅有一大批古风扑面的明清建筑群,更聚集着众多徽韵悠长的砖雕、木雕、石雕、竹雕精华,涌动着流芳百世的美丽故事。去年七月笔者陪同中央电视台《中国名镇》专题摄制组踏上斗山街,顿觉古巷送爽,清凉习习。随着导游小姐那轻盈的身影,我们穿过街头门坊,走进庭院,步入汪家古宅,精致的门窗木雕四壁生辉、寓意深长,它象一部部立体史书,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古老而生动的故事,令人耳目一新。如窗棂上的“八仙图”,不见其人,只见铁拐李的的葫芦、汉钟离的阴阳宝扇、张国老的鱼鼓、何仙姑的荷花、蓝采和的花篮、吕洞宾的宝剑、韩湘子的竹笛和曹国舅的檀板,以物喻人,点缀在山水画间,人称“暗八仙”。门雕上,则是九只活泼的小松鼠、,称之“九松图”,因“松”与“孙”谐音,实为“九孙图”,预示子孙满堂,昭示人们积德扬善,高寿多孙。还有窗台下的“五幅拜寿”侧廊槛门上的月季花果,均采用不同的暗喻手法,展示出吉祥喜气的愿望,充分显示出徽商深厚的艺术修养。 走出汪家古宅,迎面街边立着一块“岳飞饮马槽”的石碑。形似马槽的水池涌动着一股长年不竭的清泉,俯视池水,犹如一面镜子,蓝天白云下倒映着你的身影。传说,南宋初期,金疗占据北方大片领土,岳飞从杭州北征抗金,率部途径徽州,因长途奔波,人饥马渴,岳飞牵马抵达斗山街,战马饥渴难忍,驻步不前。就在此时,地下突然冒出清澈的甘泉,战马引颈饮个痛快,兴奋得昂首长啸。百姓欣闻岳家军来到徽州,携食带浆,夹道欢迎,从此这泉水永不枯竭。 沿着斗山街拾级跨过街坊,映入眼帘的是号称全国之最“旌表江菜莆妻叶氏贞节之门”的木质牌坊。这座与住宅融为一体的门坊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四 ,门坊之所以闻名遐迩,成了众多电视剧的拍摄景点,不仅在于布局非同一般,更耐人寻味的是它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元末朱元璋兴兵征战,深入腹地时,与部队失去联系,躲在叶氏局室窗下的瓦铄中。一天傍晚,叶氏关窗,见屋檐下一蓬头垢面人因元兵搜查三天未挪动,叶氏推测他肯定是义军,顿生怜悯之情,每到深夜,将饭菜茶水放在篮中,用绳索吊下,供他充饥,连续七天,元兵败走,朱元璋才出废墟,只身出走。后来朱元璋成了皇帝,念念不忘徽州恩人,曾诏叶氏进宫享受荣华富贵,叶氏为守贞节,宁死不从。朱元璋深为感动,降旨旌表。聪明的徽州知府,细察圣上的心意,故巧妙地建了一座木质门坊。 看完木质门坊,抬脚迈步。呵!眼前是一条中间青石板,两边鹅卵石铺就的悠长小街。两侧高耸的马头古墙错落有致,伸向苍穹。这条街建于清朝的古街长300多米,左侧为明清建筑,铁青的墙面,古朴雄浑,显出了岁月的班驳;右侧则是当代徽派建筑,白墙黛瓦,娴雅恬静,展示现代风采。脚采古街,犹如踩锣蹈鼓,发出“咚咚当当”的空(30页)回声,把我们的思绪引向古老的远方。 在斗山街中段,只见一“侯门深似海”的大户人家门前两侧立着一对光洁透亮的“上马石”,显然这是一家富贵门第,叫杨家大院。杨氏先祖,官至明代礼部尚书,这幢民居幽深神秘,大院套小院,高楼藏小楼。恢弘的门楼上,一组组精美的砖雕,把传统的戏剧人物和民间传说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气势宏大的厅堂栋、梁雕课刻有狮子、佛像,形象逼真。杨家大院,是徽州古建官府居宅的杰作。“以商人文,以文人仕,以仕拓商”是徽商的良性循环之道,杨家大院便是一个缩影。 紧挨杨家大院的是许家大院,该院建于清初,这是一典型的徽派古代私塾结构的建筑。正厅彩绘,高挂孔子画像,院内天井老挂遮天,既蔽艳阳,又顶风雪,每到中秋,满堂桂花,芳香醉人。侧门形似花瓶,通往小花园。楼上是学子吟读课廊。歙县以“东南邹鲁”、“文化之邦”驰誉天下,“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传为美谈。这座许家大院,是斗山街徽商知识的摇篮。 斗山街的木雕艺术纷呈,斗山街的砖雕也独领风骚。在众多的门罩浮雕中,汪氏民宅的麒麟送子有四个层次,具有极为强烈的立体感,可谓徽派砖雕的杰作。 斗山街的古建堪称一绝,其古井风姿万千。那一处处青石铺筑的井台上,井口围桶有方的、有圆的。那光滑的石板,被绳索摩擦凹陷的井桶,显示出了悠久的沧桑历史。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要算蛤蟆井。蛤蟆井又称“公母井“,共有两口,被一堵老墙分隔院里院外。相传很久以前,斗山街泉水奇缺难找,唐朝贞元年间,有人发现一土坎内聚缩着一对蛤蟆,因蛤蟆生活在潮湿处,推测地下有水,因此深挖不息,终于有两个石穴冒出清泉,味极甘洌,故取名“蛤蟆井”,以示蛤蟆送来清泉。 改革开放后的斗山街,古风更长,徽韵更深,它作为徽州古建的博物馆和民俗风情的大观园,不仅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宾客,更成了中央电视台等单位拍摄电视剧、电影的外景基地,名扬五洲四海。 园林书帖达官园 坐落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河西桥头的新安碑园,不仅是完整的书法展览馆,而且是古徽州园林会见住的完美杰作。 碑园依山而筑,古木参天,怪石兀立,数十种珍稀灌木撑起一片阴凉世界,用青石花岗岩铺筑的盘山小道天然一色,穿崖走壁。走在林间小道上,不见天日,拾级而上,在离山脚300米处有一两米多高的大石碑拔地而立,迎面“山中天”三个苍劲的楷书大字格外醒目。石碑前,有一摆设石桌石鼓供游人小憩的小平台,石碑后的一座古城墙似的石塝横跨山腰,蜿蜒的石径穿过城墙门洞拾级上坦形成洞天,中午时分一道艳阳通过洞天斜穿门洞洒落在石径小道上,犹如一团流火滚滚而下,形成一道奇妙的景观,这就是园中“山中天”小景。 走上洞天,便是一处石板铺就的月型平坦,前沿设有石栏石凳,在这里练江古城尽收眼底,向西可远眺黄山雄姿,向东可聆听古坝涛声,后面一对威武石狮把守的高大围墙门庭就是碑廊的大门上。新安碑园由各具特色的“真赏庭院”、“小天都”庭院、“歙池庭院”、“两清堂庭院”和“披云小筑”等院落构成。院内曲廊回旋,建筑楼台亭阁,假山云梯高低错落有致;丹桂、梅花、松柏、杨柳、剑竹等百余种花木点缀别致,园内有园,廊外有廊,明道暗洞,形成一座迷宫,长达千米;盘曲走廊间设有各式洞门和廊窗186处,夏日在此游园,从练江穿过树林竹园扑窗而入的凉风千金难买,显得特别爽快,清新宜人。整个碑园的廊窗就象一台台天然空调器,使碑园八面来风,没有一般室内展厅中的闷气。 建于1978年的新安碑园是集古徽州园林与碑帖陈列展览于一体的天然艺术馆,园内环曲回旋的廊墙橱窗里,那一块块古代碑帖犹如一首首固体诗篇,展示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荣耀。新安碑园陈列的碑帖刻石有《余清斋帖》、《清鉴堂帖》、《怀素自叙帖》、《董其昌画单宝随笔》、《桃花书屋图记》、《鲍氏义田记》、《兰亭序》等汇集晋、隋、唐、宋、元、明大书法家书法碑帖二百余方。其中主要法帖有两套,一套是《余清斋帖》;另一套是《清鉴堂帖》。这两套碑帖均为晋到明的珍品名作,蔚为大观,一直为后代书法界所推崇,尤以《余清斋帖》在还内外书法界影响最大。日本书道博物馆收藏有此帖初拓残本和旧拓本。 《余清斋帖》刻自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明代歙县著名收藏家吴延收藏晋、唐名迹甚丰,经当时大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鉴定评判,并延请邑人、名书画杨名时双钩上石,将其所藏书法名作汇刻成帖,董其昌为之题签。这套集帖有33方,分正篇六册,续篇两册,计61版面。此帖问世时名噪京都。清末著名金石家、书法家杨守敬在他的《学书遇言》中论及:“《余清斋帖》十七册,明吴用所刻,大抵皆以墨迹上石,又得杨名时铁笔之精,故出明诸集帖之上。”历代评价很高,并在日本享有声誉,被日本书法理论界列为研究对象。 《清鉴堂帖》问世稍晚,刻于明崇祯七年(1634),鉴定评判出自明董其昌、陈继儒之手,钩摹亦精,为世所重。此碑帖为明末歙县另一收藏家吴祯所刻,原碑尚保存有103块碑面,收有从晋到明24位名家的31件作品计69块,其中:有王羲之的《澄清堂言帖》上、下两卷,还有唐代名家虞世南、褚隧良、欧阳洵、怀素、宋朝黄庭坚、米芾,元代赵孟 、鲜于枢、明代董其昌等人手迹。此帖聚诸家之精华,风格各异,不一而述。这些碑帖,采择精品,真迹钩摹,走笔龙蛇,流派纷呈,观后使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寻访太白遗迹 在历史文化古城歙县的璀璨文物星河中,镶嵌着一颗历史人文景观的建筑明珠,它就是坐落在河西桥头的双层翘檐楼阁太白楼。这幢人们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而修建的阁楼,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独特的古建艺术魅力和浪漫的文化风采,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文人墨客。 古风徽韵中的太白楼分前后两进,前间凸出,过街亭中间跨一步;歇山顶上高瓴重檐,翘脚昂起,鳌鱼腾飞。楼檐下悬挂“太白楼”三字匾额。两冀收进,脊线稍低,两端封以马头墙。楼下为三开间,大门朝东迎向太平桥,左右南北向边门让沿江古道穿过。南门额镌“天水回环”,北门额镌“五峰拱秀”,内墙上嵌有历代重修太白楼记事碑数块。走进古色古相的太白楼,迎面前厅是文化品位极高、内容十分丰富的馆藏文物展,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要算历代相王、名家书法碑拓,明清时期的木匾。这些用书法艺术表现的古诗绝句成为徽文化的一种档案,尤其令文人、学者陶醉。后楼中间是明堂,左右各有书厢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堂上方的李白巨幅中堂画,把诗句的意境表得维秒维肖。两边延伸至厢房的数十首名诗,使人感到醉意朦胧。厅堂中的古圆桌、红竹椅,圆石凳则再现了李白当年在此的生活吟诗风貌。天井两侧的回廊设有楼梯。看罢后厅纪念堂,踩着“吱呀、叽呀”的木梯,走上李白酒楼,真是一番登高望远,心旷神怡的意境。透过明窗,古城、古桥、练江碧水尽收眼底。这里除恢复饮酒吟诗外,还开展戏曲清唱、茶道表演等娱乐项目,真可谓是以酒交友,以诗抒情,以戏求乐,以茶会客的好去处。后楼顶部中间高、两头低,延至硬山墙。硬山墙上做了博板缝,前部用平头墙衔接三级马头间。该楼前后共有八处翘角,脊线错落有致显示了徽派楼宇建筑的特有风貌。 太白楼是为纪念李白而建。相传,唐代天宝到至德年间,李白离开长安东游时,沿途多次看到题在驿站上歙州名士许宣平的诗。在洛阳同华舍的墙壁上,又一次见到许宣平的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他念后由衷地赞叹道:“此仙人诗也!”于是欣然来找许宣平。在古城歙县练江两岸留下了许多逸事和胜迹。 如今在歙城南门,顺着沿江新安古道,行不多远就可见到“李白问津处”遗址。相传李白寻找许宣平平时即在此问过路。当时李白见江上有一渡船,船头有一丰姿飘洒的老翁,匆匆问讯,老翁略微一笑,吟诗作答:“门前一杆竹,便是许公家。”李白听后直奔山间茅屋,只见屋内寂静无人,惆怅万分。他放眼屋前随风摇曳的竹海,心中豁然开朗:“只有独木,没有单竹,‘门前一杆竹’不就是船头那杆撑篙吗?”那老翁当属许宣平了,于是立即回头寻找渡船,然而老翁已经不见了。李白不辞万里跋涉寻仙竟当面错过,好不怨悔,愁绪万端,便在许宣平茅庵墙壁上题诗一首:“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依仗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然后回到练江北岸复上新安古道,翘首仰望南山,徘徊思索,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有一座单孔古桥,至今成为李白“望仙桥”遗迹。 李白访仙未愿,但歙州的秀丽景色,却使他十分陶醉。他游了兴唐寺,晚间在练江浅滩下放舟饮酒,皓月当空,波光粼粼,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如今太白楼前的练江“碎月滩”就是以李白的诗句命名的胜景。太白楼原是一酒肆,李白访问许宣平在此下榻饮酒半月有余,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句。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歙州之行,将酒肆改建,名曰“太白楼”。此楼历代先后多次修缮,特别是1980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作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大规模修茸,修旧如旧,全面展示了明清的特色建筑风貌。 “四壁云山豁醉眼,一楼风月话诗心。”太白楼后进厅堂那对大圆柱上的名对绝句,如画龙点睛,充分表现出了自然的山水秀色和悠长的文化意境。如今对外开放的太白楼,作为诗仙的圣地,吸引着众多的观光者。1999年中央电视台《太平天国》剧组、《美术星空》、《中国名镇》和《一方水土》栏目专题摄制组来歙县时,首选在这里采景拍摄。
走进徽州看古桥 “川河似练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桥。”桥,历来为跨河越水方便通行所建,不为观赏,重在实用。然而一座座嵌镶在古徽州山川脉络上的古桥却造型各异、风姿万千,它如一部部灿烂的艺术史书记载着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显露着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着古徽州的辉煌历史。 徽州古桥是衡量一个古镇和古村落所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古徽州地域内保存的大小古石桥仍有120座,其中有80余座被省、市、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在全国实属少有。这些古桥虽产生的年代有所不同,但其形成和主体结构大径相同,大都是历代徽商浪迹天涯、艰辛创业、挣钱回乡所建,结构上都有桥墩、石拱梁、分水垛和桥栏组成,材料几乎都是青一色的耐腐茶园石,也有少数红砂岩。 到徽州周不看古桥是一种遗憾,饱览徽州古桥是一种历史的考证,是一种艺术的享受。阳春三月,千峰叠翠,万壑云烟,河上碧波荡漾,两岸杨柳青青,正是古桥生辉的美丽季节。我们兴致勃勃走进神奇的古徽,饱览桥的旖旎风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历代徽州的府治所在地,看桥首站自然在这里。古城歙县六水回澜、练江环绕,水多自然桥也就多,因此赢得“桥城”美名。横卧在练江之上的三座大石桥一 徽州古桥中可算是“大侠”风度了。它们不仅有各异的美丽姿色,而且流传着各自不同的美丽传说。悠悠太平桥以长著称,该桥为16孔拱型石桥,桥身为红色砂砾岩,全长268米,宽7.1米,高13米,系安徽省最长的古石拱桥。原桥中心有亭,解放后拆除改为平面公路桥。在我国的古石桥中,石拱成单不成双,而太平桥为何独树一帜?据史证,该桥原为木浮结构,始建于南宋端平元年,因每年雨季涨水,三年两头桥毁人淹。相传明弘治年间,当地一位丧夫孤寡老太临终将自己一生积攒的银两全部捐出,建议建座石桥,此举感动众人,大家纷纷筹资投劳,历时数年石桥建成。为纪念这位慷慨善行的寡妇,人们特意加筑一石拱,表达寡妇愿天下好人成双配对、白头到老的祝福。因此,当年的太平桥也叫“寡妇桥”。神奇的是就是这样一座没有一根钢筋,没有一滴水泥,由上百万块散石砌筑的古桥作为徽州的交通枢纽,在肩负新中国40多年的载运使命中,哪怕是数十吨载重车也未压塌,照样通过,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如今的太平桥,春天绿柳婆娑,小鸭入水穿梭桥洞,红掌拨起的层层波纹,使倒映的粉红桥影浮动起来;深秋两岸红叶映红江水,早晨雾霭弥漫,渔舟拖着长长的白网,在江上时隐时现,梦幻神奇。它作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已“退休养老”,成为古城对外开放的旅游景观。 紫阳桥高大而雄伟,它建于明万历年间,有9孔,长140米,宽却有14米,过往船只不落桅杆直穿而过,是安徽省最高的古石桥,这座古色古香的石桥横卧在惊涛拍岸的渔梁古坝下。早晨流动的雾纱飘逸而来,穿过桥洞,弥漫在古坝水埠的渔船上,似片片白帆。从古坝奔流而下的激流象一匹受惊的野马在暗礁上击起层层浪花,美不胜收,紫阳桥为何这么高,缘于柴夫赌气之成。传说清同治年间,当地一些返乡过年的富商聚集在紫阳渡口商谈建桥事宜,大家七嘴巴八舌。几位进城卖柴归乡的农夫见状不知何事,便挤进人群探个究竟,谁知竟有人嫌他们碍事:“穷卖柴的,凑什么热闹,难道你们也能建桥不成?”这下可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几人当场赌气发誓要造第一个桥墩给大家看看。说干就干,他们请来亲朋好友帮忙,开山凿石,数年风雨无阻,抢先建起一个桥墩,而且故意把它加高害得那些紧随其后每人承担一孔的富商望墩叹兴,只好咬着牙把桥墩建得一般高,免得人家说:“富商比不过卖柴郎。” 万年桥以坚固而闻名,它坐落在城北扬之河上,建于明万历元年,桥设9孔,长153米,石料为清一色花岗岩,桥面桥栏为石板铺筑,是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古桥。说起它的桥名还有一段趣闻,大桥竣工那天,北乡瑞气缤纷,一天之中竟有13家庄户嫁女过江,谁知花轿刚上桥头就被拦柱,原来官府有令,新桥落成要待取个雅名方可通行。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送嫁队伍中一位巧姑怒气冲天地来到官府衙门,她面对为取桥名而一一败阵的文人豪杰,不卑不亢地出对:“南山猛虎西山豹,钱年媳妇万年桥。”不料话音刚落,郡守大喜,拍案叫绝,认为一赞官府虎威;二赞妇道贞洁;三赞石桥永固,遂即下令新桥通行,谁知巧姑喻指的虎豹正是官府老豺。 比起歙县城区的三座古桥,古徽州其它地方的古石桥虽没高傲的形象,却富有各自浓郁的特色。休宁齐云山下的登封桥,建于明万历十五年,8墩9孔,青石砌筑,原桥中有亭庙,两端各有石坊。它作为旅游景区的水上通道,桥头古树浓罩,水埠槌声阵阵,江上竹筏漂流,清清的碧水倒映着古桥的身影。置身桥上,情调浪漫,心旷神怡,令人留恋忘返。来到万安镇轮车村,眼前的轮车桥给人一种小巧玲珑、古意苍生之感,这座长仅15米的石拱桥与桥头苍老的徽派建筑融为一体,加之布满桥体墙头的爬山虎,使这座明桥显得更远古,更有韵味。 我们在“世外桃园”黟县看到的万松桥和通济桥可以说是徽州古桥中的“小家闺秀”,它们均为两墩3孔,看上去年纪相当,其实为一老一少,前者为清朝所建,后者为金朝遗产。在祁门秀丽的阊江上横卧着一对姊妹桥,通称“阊江双虹”,即平政桥和仁济桥。其中仁济桥的桥面呈曲廊梯级布局,两边栏柱,蹲狮相对,石板桥面,溜光发青,古风扑面,韵味无穷,一派贵族豪气。 在徽州古桥的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把亭和桥融为一体的廊桥。这种桥远看就象一幢水上阁楼,极具皖南水乡特色。它作为水上通道雨天不湿鞋,晴天遮艳阳,特别是盛夏桥上凉风吹拂,村人坐在两边美人靠上透过一个个圆窗,赏景纳凉,兴趣来了,拉起二胡,唱它几段,真是快意极了。在古城歙县许村我们看到的高阳桥为元代许友山所建,单墩双孔,砖木结构的桥廊内分七间,中间顶部彩绘云龙飞凤、两侧有拂座和纸炉,桥头石表现斑剥的牌坊带来悠悠徽韵,桥下古树掩映的水埠古居,送来阵阵古风。时下的高阳桥两边布置了宣传栏和黑板,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位于棉溪河上的北岸廊桥建于清代,两墩3拱,长33米,廊内分11间,中间有佛龛。东侧墙上辟8个大方窗、砖砌龟纹、梅花纹等花格;西侧辟8个风洞窗,样式各异,有满月、花瓶、桂叶、葫芦等。如今该廊桥内摆摊设点,已成为一条商业走廊。徽州廊桥,特色各异,现仍保存有10多座,除方便通行外,还发挥其它作用,唐模高阳桥已成为景点、茶道戏剧表演的舞台;岩寺洪桥作为当年新四军驻址观望守卫的哨卡,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徽州古桥,徽商编织的美梦,每座桥都是一个美丽的景观,每座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魂牵梦绕,令人陶醉,过目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