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漫步古巷看扬州 街石墙砖铭风流
发表日期:2009/2/23 10:55:48   阅读:4260次

                                                  黄继林
    扬州的街和巷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分不出哪是街,哪是巷,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有人说街应该比巷宽,在扬州未必,就说犁头街吧,它既没有南接的达士巷宽,也没有北连的打铜巷阔。还有人说街是有商店的,而巷没有商店,这在扬州也不一定,打铜巷就是因铜匠铺集中而得名,犁头街只是一条斜街,象个犁头罢了。扬州的街和巷就是这样的难以区别,我们也就只好是一会儿街,一会儿巷的说说了。
  人们说扬州的有的也有相当的道理。有人说,扬州是一座巷城,这话就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貌,体现扬州城市风貌、神髓的就是小街小巷。扬州的小街小巷不仅多而且奇,在只有七平方公里左右的老城区就纵横着近六百条叫得出名字的小街小巷。这些小街小巷,长长短短,曲曲弯弯,首尾相连,内外相通,有的窄得只能让一人侧身而过,有的宽得能容车马通行;有的巷口虽宽,却越走越窄,临近巷底,正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拐过一个直角弯,豁然开朗,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巷子,曲折迂回,不熟悉它的人走来绕去,却又回到原地,如入迷宫。这扑朔迷离的街巷,形成扬州特有的城市景观。
  有人把扬州的小街小巷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相提并论,这话不错。这倒不仅仅是因为扬州的小街小巷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所表示的意义相同,而是因为它们在各自的城市中所拥有的特殊群体规模显现出的各自地方特色,展现出各自的城市风貌,从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它不光是各自城市交通的脉络、行走的衢道;市民生活的依托,活动的场所,而是因为它已成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舞台,城市的一切都要在这个舞台上不停地上演,又在这个舞台上留下印记。比如说“糙米巷”吧,原先叫“曹李巷”,相传曾是注《文选》的曹宪、李善所居之地,后来讹为“糙米巷”。什么不好讹,要讹成“糙米”呢,声音相近当然是原因,恐怕更重要的原因是“糙米”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吧。扬州有条巷子叫“如来柱”,如来柱原本是竖在官河堤岸一带用来镇恶的,后来竖立如来柱的地方成了巷子,这条巷子就用这里的标志物“如来柱”来命名;再说说“十八家”吧,是这条巷子里住了十八户人家?不是,据说是明初朱元璋攻下扬州时,城里只剩下了土著民居十八户人家。
  若论城市的规模,扬州无法与北京、上海相比;若论文化,这三座城市各具特色,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文化,扬州毫不比北京、上海逊色。不说别的,光巷子、胡同、弄堂这三种叫法的本身吧,就各有各的特色。“巷”这个字在《诗经》中就用到了,《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叔于狩,巷无饮酒……叔食野,巷无服马”毛传:“巷,里涂也。”“涂”就是“途”,《尔雅》解释“里,邑也”,也就是说这里的“巷”指的就是“城市里的通道”,三千年过去了,“巷”还是原来的那个意思,“巷”还有一种写法是“弄”;“弄堂”本来是“弄唐”,“弄”的出现也很早,不过它最初的意思并不是“里中道也”,两只手捧着一块玉,《说文》解释说是“玩也”,《现代汉语词典》说“弄”表示“城市里的通道”是个方言字,读音也和“玩弄”的“弄”不同,“玩弄”的“弄”读“nòng”,表示“城市里的通道”的“弄”读“lòng”,《辞海》解释说,“弄”是“弄”的异体字,那么,用“弄”来表示小巷只是一个借字了。“唐”是古时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尔雅》:“庙中路为之唐”。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在《前闻记·弄》中说:“今人呼屋下小巷为弄,俗又呼弄唐,唐也路也。”,“里中道”和“庙中路”合在一起了,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浑言则同,析言有别”,这样的叫法自然没有“巷”来得精当,而且“弄”只是一个借字,“弄堂”又是“弄唐”的讹变。至于“胡同”那就年青得多了,“胡同”的叫法是元朝才出现在北方城市中的,据说是“由蒙古语而来”,写成“胡同”也只是借字表音。
  扬州小街小巷的本身,自然更有她的迷人之处,她娴静而幽雅,没有都市的喧嚣。进入扬州的老城区,人们便会感到一种静,一种悠闲的静;人们会体会到一种雅,一种沁人心脾的雅。这娴静幽雅之气正是来自这小街小巷,来自小街小巷里散发清韵的青石方砖;来自街巷两侧高高的风火墙;来自小街小巷里的砖雕门楼;来自小街小巷里的深宅大院。这娴静幽雅之气从书香门第家藏的一摞摞雕版线装书中飘逸而出,从寻常人家堂前悬挂的一幅幅古字画中散发而来。这娴静幽雅之气是在那园林里孕育而出,是用那古运河水浇灌而成。这娴静幽雅之气还有音乐般的市声、彩旗的市幌来烘托,有如镜的瘦西湖水、如涛的蜀冈松林相陪伴。
  扬州的小街小巷,她深藏而不露,不似都市那么张扬。倘徉在扬州的小街小巷中,你只能见到斑驳的高墙和布满高墙的青苔、爬山虎,而对墙内的姹紫嫣红一无所知。其实,墙那边很可能就是一座景色无限的住宅园林。个园、寄啸山庄、小盘谷、二分明月楼、匏庐、汪氏小苑、怡庐、萃园、珍园、刘庄、平园、逸圃、杨氏小筑、片石山房……等近百座大大小小的第宅园林,那一座不是深藏于街巷之中。信步于扬州的街巷中,你会见到若干的铺闼门,这就是店家。你别看有的店家门面不大,但店堂后面可大着呢,店堂的后面就是作坊,扬州的店家几乎家家都是前店后作。这些园林,这些作坊,已成了扬州小街小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把园林、作坊与街巷剥离开来,扬州的街巷就失去了那种隐逸不群的气息,只剩下一堆花团锦簇的建筑。这些园林的主人个个都是文化人;手工工匠也大多称得上是艺术家,这就是扬州小街小巷的特色。扬州的小街小巷是阳春白雪也好,是下里巴人也罢,她没有粉黛之气,而显得沉稳持重;她没有娇柔妩媚,在尽显朴素的美中又透出丝丝书卷之气。
  扬州的小街小巷,灵秀而人才辈出。扬州的街巷孕育了一代代巨匠名家;扬州的街巷里,曾升起过多少颗让人瞩目的星星。这星星是满天的星,多得让人数也数不清。我们不妨先说几颗:《文选》学家曹宪、李善,以“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晚唐婉约派诗人冯延己,文字学家徐铉、徐锴,元曲家睢景臣,红豆诗人吴绮,文学家王居正、盛仪、汪懋麟,扬州学派的领袖人物阮元,通儒焦循,“无书不读”的汪中,五代治经的刘氏祖孙,开一代画风的“扬州八怪”代表人物罗聘、高翔,近代作家李涵秋、贡少芹、洪为法,报业巨子张丹斧,广陵琴家徐琪、徐俊,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一代名医耿鉴庭,评话大师浦琳、龚午亭、康国华、王少堂,革命先驱熊成基,科学家束星北、王葆仁,教育家任中敏……,这些古运河水孕育的小巷儿女们,哪一个不是声名显赫,业绩辉煌!街巷还有些儿女们,就个体来说,他们没有那样显赫的声名,辉煌的业绩,但他们在平凡中尽显灵秀。那巧夺天工的漆器,玲珑剔透的玉器,鲜甜脆嫩的酱菜,芳香四溢的香粉,栩栩如生的剪纸……,哪一件不是出自扬州的街巷儿女之手。见了这些,你能不为他们的灵秀折服吗?
  扬州的小街小巷,粗粗看去,都是一个样,青砖青瓦青石板。其实,每一条小街都有一个说法,每一条小巷都有她己的故事。单个地说,就某一条具体的小街小巷而言,可以讲几百年来它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名称的起缘和更迭,也可以讲几百年来她的隶属与管理制度的来龙去脉、两旁建筑与各种设施的始末由来,还可以讲几百年来这里的风土人情、礼俗风尚,更可以讲发生这里的人事变迁、珍闻遗迹……。若把这些单个的综合为整体,把几百条街巷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内涵汇总起来,那可是扬州的一部百科全书,一座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作者单位:扬州市档案局)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