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陈为邦
发表日期:2009/1/19 13:14:47   阅读:2203次


陈为邦,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国家特许注册城市规划师。1939年11月5 日出生于重庆市。1957年毕业于重庆一中。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共党员。曾任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副局长、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建设部体改法规司副司长、司长,建设部总规划师。参与制定国家城市建设技术政策,并获国家重要贡献奖。直接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规。主持起草我国两次出席联合国人居大会的国家报告。主持评审过济南、成都、南宁、秦皇岛等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主持过北京中关村西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市大学园区、济南市大学园区、青岛浮山后新区、广东凤凰城(碧桂园)、中央财经大学校园等多个规划方案的评审。主持过“全国少年服务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编写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主编《城市规划读本》作为国家干部培训教材。学术论文近百篇。主要著作:《城市探索—陈为邦城市论述》。

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城乡规划委员会和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特邀顾问。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杭州、温州、东莞、肇庆、临沂、都江堰、牡丹江等城市政府的城市规划顾问。

 

[发展建筑要有民族文化自信]

  吹吹“中国风”,有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文化,城市文化,居住规划文化都处于开放状态。国外先进建筑文化的进入,对中国建筑和城市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还要继续对外开放。

  不少国外建筑师非常尊重中国文化,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他们有些建筑确实做得好,对我们建筑现代化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必须看到,也有少数外国建筑师,利用有些领导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心态,利用我们非常宽松的政策,做他们在其国内根本不能做的事情,把中国当作了“实验场”。这种不好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冷静对待。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在社会上,在建筑和城市的风格上,“欧陆风”盛行,还有什么“北美风”,尤以房地产界为最烈!住宅开发商纷纷以欧美风情为卖点,有些消费者也趋之若骛。这个风刮得长呢!所有这些,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注意这些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此刻,在城市住房建设方面,有些地方倡导和建设了一些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似乎在房地产方面吹起了一点“中国风”。这应当是一件好事。虽然我们不主张动不动就刮风,但是面对洋风的长和猛,我们也刮一下,当然是有好处的。

  中国的现代化应当有我们的特色,应当规划建设富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地方风格的城市建筑和住宅小区。

  这首先是领导的任务,规划师、建筑师责任重大,开发商也面临严重考验。还有市民群众,大家都要关心,共同加入到弘扬中华民族特色的建设队伍中来。各种洋风潮终究会过去,只是个时间问题。而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全民文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搞中式建筑,切不可形式主义

  建筑风格是在整个社会背景,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长期逐步形成的。

  今天,我们特别要提倡建筑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研究建筑的一个核心问题。讲建筑,首先看内容。看它的功能和经济。形式从属于内容,从属于功能和经济。我们搞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和小区,首先必须看内容,看功能,形式不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能由于片面追求形式而让这可贵的中国“风”失误。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商业炒作。开发商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拿形式大做文章,把建筑风格凸显为自己最大的卖点,把形式上升到非常的高度。可喜的是广大的消费者现在已经成熟很多了。他们首先看的是住宅的使用功能,是看经济。虚假广告的机会正在消失。

  我国的建筑方针是“实用、经济、美观”。对任何建筑,不论中国外国的建筑师,不论是什么大师,统统用这个尺度来衡量!

  房地产市场出现中式建筑风格的项目,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阵流于形式的中国风,而应该是扎扎实实的搞好建筑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把建筑风格和建筑的经济性、实用性综合起来考虑。“勤俭建设”不仅是大型公共建筑的事情,在住宅建设中同样必要。

  和谐,继承,创新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是单体和群体的关系。评价一座建筑优劣与否,要看它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和谐程度。不应该将风格问题孤立化、简单化,应把单体建筑风格与整个环境的文化背景综合考虑。个别开发商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效益的做法不高明,而有眼光的开发商,都注意学习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使小单元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最后大的经济利益也出来了。

  所以,城市新建住宅小区需要体现民族文化和当地风格,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要把社区环境、城市风格和社会背景协调起来。

  在中式建筑风格的探索中,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首先要科学的继承,再进一步就应当是创新。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优点的基础上,又要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更应当有新的发展。

  民族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这个民族就没有前途。在建筑文化上也是如此。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