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斯蒂文•霍尔
发表日期:2009/1/19 15:22:05   阅读:3000次


  作为当今国际新一代建筑大师中的代表人物,建筑大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先生2001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最好的建筑师。霍尔先生出生于1947年,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终身教授。九十年代以来,他的设计作品频频获奖,包括1998年的Alvar Aalto奖章、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美国进步建筑奖等数十项。作为年富力强、引领潮流的建筑大师,他对空间和光的关注与研究使他自成一派,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语言和成功的建筑范例,成为新一代建筑师中的领袖级人物。

  作为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A#地块(展览中心)的设计者,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的设计构思是以抽象的形式传达中国传统绘画和园林的平行透视,步移景异,空间曲直变化等感受。“博物馆由一片平行透视的空间和黑色的夯土院墙构成,其上漂浮着的是一个半透明的结构体。”最终建筑师选用了竹模板黑色混凝土和多层复合白色阳光板为主要外墙材料。 斯蒂文•霍尔:这个设计旨在连接过去和未来(第一财经日报)

  受聘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的斯蒂文•霍尔是当今国际新一代建筑大师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获得过包括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美国进步建筑奖等十余个奖项。因为对于空间和光的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斯蒂文的设计风格自成一派。

  斯蒂文此次担任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受到中国传统国画的影响,他制作的博物馆模型呈黑白两色,形状颇似水墨画中的中国古典楼阁建筑。博物馆的底层是由一片平行透视的空间和黑色竹模板混凝土构成,在此之上的直线通道逐步上升成为一条蜿蜒环绕的路径,如漂浮着一个透明的结构体,而顶端则提供了一个眺望整个南京市的空间。“在黑色厚重的混凝土基座上,上面的展廊直‘飞’空中。夜晚,白色透明的展廊一点灯,就像夜空里的灯笼。”斯蒂文这样解释了他的设计。   “我的这个设计旨在连接过去和未来。”斯蒂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解释了他的创意,“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南京,南京是一座特别而又古老的城市。”他笑称,在南京刚下飞机不久,他就在飞机场看到了这次建筑艺术实践展的广告,上面这样写道“典藏未来的建筑”。斯蒂文在工程动工的开幕式上讲了这个细节,从而更加证明了他此次的创作意图:“这就是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够体现的东西,那就是它既承载了过去的历史,同时也连接着未来。就是要把未来与扎根在历史土壤中的东西结合起来,建筑才有生命力。”

  斯蒂文在设计的材料上颇下苦心,他运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竹子,地砖则采用富有南京历史特色的、具有600年历史的明代地砖———这些地砖是从普通民居中拆下来的。 更多见:http://www.aaart.com.cn/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304&page=1

  建筑成就

  1989.1991.1992.1993年获颁AIA国际协会荣誉奖章
  
  1990年获颁Brunner Memorail 奖

  1989年出版品《锚》(ANCHORING)

  内容简述如下:

  《锚》

  建筑作品的本质是观念与形态间的有机联系。对作品进行增删就必然要打乱作品的基础特性。一种观念,无论是合理而明晰的陈述,还是主观的论证,它总要建立一种秩序、一个探索领域、一个有限的原理。意念与现象的相户互缠结发生在房屋建成之时。开始前,建筑在时间、光线、空间和物质上的玄学轮廓是无序的。作品的模式是开放的。线、面、体以及比例均有待激发。当给出了场地、文化和方案后,一种安排、一种意念,就可能形成,但此时意念尚停留在思想阶段。如果我们把安排(意念)当作物质的概念,把现象(经验)当作精神的概念,则在实际的结构中,物质概念同精神概念彼此缠结在一起。鉴于此种看法,经验现象是一种用来把观念与感觉结合在一起的推理素材。建筑思维是一种发自意念贯穿现象而又属于现象的活动。借"创造"去实现意念,它只不过是一粒延伸现象的种子。经验中的感觉变成一种推理,它截然不同于建筑创造。无论是反应概念与感觉之间的统一,还是反应意念与现象之间的缠结,其愿望也在于使理智与感觉相融合,赋予精确性之灵魂。

意念与意象

  建筑物被束缚于所在的地点。不同于音乐、绘画、雕刻、电影、与文学,建筑物(非活动房屋)同地方的历史背景相缠结。从概念上说,建筑物的场地不仅仅是单纯的组成部分,它还有其自身物质和玄学的基础。从功能方面对场地和建筑的解析,远处的景观、日照的角度、交通运行以及通路等等都是具有建筑"玄学"要求的物理学,通过一个环结或一个引伸的主题,便知道房屋远远超出了单纯是为场地而形成的某些事物。建筑与场地之间应有一种历史发展背景上的联系,玄学上的联系,诗意上的联系。当建筑作品成功地把房屋同场地融合于一处时,第三种情况就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外延与内涵相结合,表达方式同投入于场地的意念相环接引。起联想的和固有的都是同一意向的种种方面。从场地的第一个感觉中产生的意念,在原始思维基础上的反省,或者对现有地形的重新考虑,都能化为创作的框架。这一创作模式集中于相户关联的空间而非一般的普通空间。建筑是一种延伸;它赋予一个相关空间以确切的涵义,即使一个新的作品走向固有环境的反面,其安排也是试图体现一个方面或者阐明一个与抽象空间的普遍性相同的特定内涵。理想存在于特定条件下,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第一要素

  线、面、体在空间里可能发生的组合,彼此间没有关联,跨越历史并且跨越文化。它们飘动在形式的,无重力的零场所,(Zeroground of form without gravity)但却又是具体建筑形式的先驱。那里有跨越文化、跨越时间,同古代京都建筑和罗马建筑相通的要素。作为建筑领域的延伸,一种开放的语言类似一组现代音乐作品。正如一位音乐研究生一般,建筑生同样要培养他对作品那种不同于习惯性浏览的爱好。在建筑作品的研究中,可以去探索扩展它的领域,但要使每一环境和场地对于作品必然产生的限制保持开放。

意识形态与意念

  一个建筑学原理导出一个供思考和创造房屋之用的体系,从根本上说它具有构成意识形态的一系列固定思想,这种意识形态建立于有限观念的基础上,它阐明了在特定情况之下的单一性,事物最重要的一面往往被其简单又为人熟悉的面貌所掩蔽。

[重要作品]

德国

  Berlin AGB Library (柏林/ 1988) 美国

  Hybrid Building at Seaside (加州/ 1984-88)

  Stretto Housing (德州/ 1989-1992)

  Chapel of st. Ignatius (西雅图/ 1995)

芬兰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赫尔辛基/ 1993-1997)

日本

  Fukuoka Housing (福冈/ 1989-91)

  Makuhari Housing (千叶/ 1992-97)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