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承孝相
发表日期:2009/1/19 16:18:14   阅读:1877次

  1952年,承孝相出生于韩国。1974年,他自汉城国立大学毕业后,与KIM SWOO GEUN共事,直到1989年开办其自己的事务所。他所设计的独立式住宅SUJOL-DANG被评为韩国20世纪十佳建筑之一。他最近的主要建筑项目包括JUNGKOK天主教堂和惠康城,他还被指定担任在汉城附近建造的"PAJU书城"协调人。他作为12名亚洲建筑师之一参与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荣获第8届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他在其撰写的《贫困之美》和《智慧之城/智慧建筑》两书中,介绍了他建筑的精髓和哲学思想。

  贫困之美

  在汉城,人们生活在真正的贫困之中。通过对汉城当代建筑的观察,承孝相发现一个建筑师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在他的《贫困之美》一书中,承孝相对城市中的建筑和建筑构成的城市及其功能性、舒适性、目的性和影响力进行探讨。这对当今的建筑师,尤其是生活在这个被疯狂的时尚和商业化的文化充斥的社会中的建筑师们而言,是非常有力、非常重要的概念。第一眼看到承孝相的建筑,会觉得它是极简主义或现代主义的作品;但是他却批判过非人性的、一味以自我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或极简主义的建筑作品。他追寻的是建筑的基本素质,以找到与世界、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抽象的建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分享比增加更重要,清空比填充更重要。"

  承孝相的建筑观(深圳商报记者梁爱明 2002.1)

  承孝相出身韩国,深谙东方文化,他又曾留学英伦,对西方建筑颇有研究。在他看来,西方的建筑主要是以人为主,东方建筑人和人之间有很多共享的空间;西方的建筑比较注重逻辑性,而东方建筑是非逻辑性的……对建筑、对东西方建筑的差异,承孝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002年1月20日,承孝相参加了本报主办的“现代建筑的冲击”新春论坛,借此机会,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学贯东、西的建筑大师。

  记者:您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建筑上到底有什么差别?

  承孝相:西方的建筑主要是以人为主,她体现的是人支配整个世界、整个自然;而东方建筑人和人之间有很多共享的空间,并不是人来支配整个世界和自然的,而是包含了某种东西,也就是精神上的东西。中国的一些建筑,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也好,其它一些建筑也好,都有很多共享的东西。西方的建筑挤占得满满的,他们是用一种支配世界的眼光来设计的,所以他们的建筑也是体现这种风格。

  白和黑、好和坏,体现在西方建筑上要么是室外空间,要么是室内空间,填得满满的,而东方人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他们的思想是一种自然的、中庸的、灰色的,所以有很多过渡空间,如屋檐下的空间。

  记者:现在很多建筑都充斥了商业文化,对此您怎样理解?

  承孝相:建筑和资本是不可分开的。商业建筑也好,其它建筑也好,假如是为个人所有的话,她的生命是不会很长的,假如让人共享的话,她的生命是很长的。

  记者:现在深圳和其他地方的很多建筑,建好之后马上又把它拆掉重建,这就存在一个现代性和历史性怎样兼顾的矛盾,您觉得怎样解决?

  承孝相:这是社会的问题,现在地价越来越高了,所以重建的也比较多了,这是现代社会比较大的问题之一,因为建筑的目标也是持续我们日常的生活,所以他们重建的时候应该把古代建筑美好的技艺体现出来。

  记者:如何理解“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分享比增加更重要,清空比填充更重要”?

  承孝相:拥有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来使用这些东西;怎么增加物质并不重要,真正的分享物质才是最重要的;怎么填充这些空间也不是重要的,但怎么收拾这些空间才是重要的。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精神。

  当代建筑的冲击(2002,7《世联地产资讯》承孝相在论坛上的发言)

  我主要是带来了我们的例子博鳌,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是最近在做的博鳌蓝色海岸。虽然这是一个住宅,可我的想法是设计了一个人生。建筑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盖的是房子,可房子上面盖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在盖的房子里面开始人生的道路。韩国有这样的说法,夫妻俩处的时间长了,就总会有一些矛盾,这是因为生活的环境会改变他们的人生道路。主人把她放在一个小小的屋子,是为了让她在屋子里反省自己。牧师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布道,也是这个道理。

  好的建筑培养的是好的人才,坏的建筑培养的是不好的人才,所以建筑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叫好的建筑呢?很多建筑师都有自己对美的看法,我的是“贫困之美”。今天用博鳌蓝色海岸这个作品来看看“贫困之美”的思想。

  在这种美丽的地方住是件幸福的事,但是设计师设计就是为了让在这个地方住得更加幸福。我有点害怕摄像机会不会打动这些风景,或是给她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特别是晚上的日落,对我而言,是一生中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我特别受感动的是太阳、树荫、风、芦苇,还有地方性等等,这就是我们周末的住宅。旅行和度假是什么呢?我从这个图画找到了答案(一幅东方的图画)。东西方的图画从根本上不一样,西方的是非常满足的,东方的会有一些空间。图面的空间是很重要的,从这个图面上可以看到很多空白的地方。自从现代化之后,空白处都成了五颜六色的东西。都市环境也是一样的,以前的城市有很多空间和空白,现在的城市都让物质和色彩充满着。现代化进程比较快的韩国,更是很过分。因此从建筑上考虑,现在汉城发生了很多不好的事。如何在建筑上留一些空间,这是“贫困之美”的根本。特别是博鳌蓝色海岸,它不是一般的建筑,它是非凡的建筑,它是给又忙碌又累的想减轻压力的城市人准备的,因此我在这个项目中希望它能充满空间。

  这不仅仅是在建筑,在人生,在自然都有很多轻松的空间。这个空间能让我们充满自由感,能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总图是香港设计所设计的,我们做的是一些单体的事情,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靠海的,二是椰子树林的。我们的设计理念是海岸及椰子树林的空间怎样用美丽的建筑来补充。这种空间其实在我们城市的各处都能发现,比如在高层与高层之间等,可我们一直把这些空间给忽略掉。在我的建筑中不是建筑很重要,而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那些空间是很重要的,利用这些空间,我们可以享受到热带城市的阳光和风。这些空间可以用在交通,可以把一个建筑分成两个部分,中间有一个空间,经过院子和庭院我们可以享受到太阳光和通风。可以说我设计的不是建筑,而是空间。住宅类型有两种,靠海和靠椰子林的,看平面图也可以看到在一栋楼里面的设计很自由,入住可以改造自己的户型,有很多类型都是中间有一些空间,房子本身没有很大的意义。虽然盖的是一些新房子,但不想给你们带来陌生感。

  下面介绍一些有关海南地方性的东西,我们所利用的不只是这个地方的材料,更重要的是风和影子。因为她表示的是树林、风、影子,并且表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体,这些房子只不过是联系这些共同体的建筑,现在去现场亦可看到她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博鳌离我住的地方很远,我盖的是周未住宅,希望这个住宅能挽回我们现代化之后失去的一切东西。

  问:我们知道您的一本书叫《贫困之美》,为什么叫“贫困之美”?有什么意义呢?
  承:韩国的发展非常的快,在这个经济开发的时候,我已经忘却了以前那种贫困的美丽,可以说现在在精神上非常的贫乏。所以现在在建筑上要实现以前的想法,要把贫困的美丽优化在建筑之上。

  问:在都市里能否寻找到“贫困之美”?
  承:我写“贫困之美”的时候,教材就是汉城周围的一个很贫困的城市。那块地很小,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帮助,因为他们很少个人所有的东西,努力分享这很少的部分,努力把这些空间作为共同体,小的东西越分越大。大空间也不是最需要“贫困之美”的,最需要的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问:具体在博鳌的设计中有没有体现这种风格?
  承:我的建筑都是始于这种风格的,希望个人的空间比较少,共同的空间比较大,这就表现出他所有的贫困之美的风格。

  问:如何考虑向买家展示这种独特价值的有效推广?关于“贫困之美”,您认为空置比填充更重要,这与使用效率如何结合?
  承:我觉得商业、艺术、生活并不分离,以前艺术和生活没有分离过,但是到了现代,自前100年开始,艺术和生活就有点分离了。最艺术的是人,这是很分明的例子。刚才午饭的时候,我们看到挂着很多绘染的衣服和洗脸盆,从那里我看到了小时候那种贫困的生活。其实生活也就是那样的,艺术在我们不遥远的地方是可以感觉到的。艺术的目标是提醒大家爱和真实,这种建筑也算得旧商业上非常成功的建筑。

  问:蓝色海岸遇上台风是不是很危险?
  承:在大城市里见不到的东西,你在别墅里看见了,这都是一种美,快乐的现象。在我们设计时已考虑到有百年一遇的洪水,所以把一层的地面标高都提高到1.5米;窗户的做法也考虑到自然灾害的现象。像百年一遇的这些自然灾害就是让我们回到日常生活的能量。

  问: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承:西方的建筑都是以人为主的,人支配整个世界,人支配整个自然。东方的建筑,人与人有很多空间,有很多共同的共享的空间,所以,并不是人支配整个世界和自然,而是在某种东西,主要是精神上的东西。

  中国的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或是贵州的,还有现代很多的建筑也好,它们有很多共享的空间,并不是整个都是很满的,一看就知道他们是用支配世界的眼光来建筑出这种风格的。西方的建筑是比较逻辑性的,东方的是非逻辑性的。现代的想法就不一样了,他们把非逻辑性的东西认为是不好的,是缺点,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

  问:现在很多建筑都是时尚的商业文化风格的,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承:建筑与资本是不可分开的,商业建筑也好,如果她是用于个人所有的话,她的生命力是不强的,是短暂的;可是如果用于共同体的建筑,她的生命力是很永久的。

  问:现在有很多建筑,建好后拆掉重建,您如何评价这种现象呢?
  承:关于重建的问题,现在首先是社会的问题,地价高了,所以重建的现象也就多一些,这也是在建筑方面大的问题之一。建筑是体现日常生活每个人的生活的,所以重建的时候要尽量把古代那种美好的记忆表现出来。

  我94年第一次来中国,先去了乌鲁木齐,再去西安,对西安的建筑感受非常深刻。西安的建筑古代的、低密度的特色多一些。因为刚刚开放,从那里可以感受到无穷的力量。后来去北京,感受完全相反,北京的变化很大,很多建筑都找不着了,这在建筑史上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