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陈世民
发表日期:2009/1/20 13:18:46   阅读:3183次

  建筑设计大师、教授级高工、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级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3年10月,出生于四川雅安。1954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80年被派往香港参与创建首家境外设计公司——香港华森建筑与设计顾问公司,1986年又在香港负责组建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1986年-2001年任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总建筑师。1996年组建拥有中国甲级设计专业资质得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并在港深两地注册,继续从事建筑创作事业。现任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建筑师。著有《时代-空间》一书。

陈世民:半个世纪的建筑情缘

  他是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建筑师,他的经历跨越了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也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建筑设计历史的变迁,是建国后中国建筑设计史的一个缩影。他经历了不同体制下经营建筑的模式,开创了许多个第一,第一个到海外创办中国的建筑设计公司,第一个中国建筑师被INMAGE出版社列入到国际建筑设计大师系列为他出版英文版个人专辑。他至今仍在这个行业里孜孜不倦,把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全国各地的跑,把“建筑师”当成今生最光荣的称号。

  记者 郑喻民

  今年是陈世民沉浸于建筑设计界50周年,他也刚好虚岁70。半个世纪的建筑生涯,一半交给了事业体制下的建筑设计院,另一半交给了企业体制下的建筑设计公司,外界称他是“既善于做设计又懂得经营管理的建筑师”。现在他在他本人的设计事务所里,用自己的激情延续着建筑的梦想。多数人到了这个年纪已然安心养老了,他却依然活跃于建筑界,与他工作室的年轻人一道醉心于建筑创作,不知疲倦。

  在一个行业有着半个世纪经历的人,一个有着卓著成就的人,必然让人钦服、好奇。

  深圳。电子科技大厦。31层。我们探访了这位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的设计师,走进了建筑大师的世界。
 
  24年前,也许是命运的安排,陈世民与其他三人被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派往香港,奉命在港建立首间中外合资设计公司——华森公司,而这一次成了陈世民设计生涯乃至终身事业的转折点,他从此也跳入了商海。18年前又创办了华艺公司,使他获得事业成熟的平台。

市场的陈世民

  记者:您24年前就转入了市场体制下来进行建筑创作,其中还有几次转换,您能谈谈这几种转换吗?

  陈世民:1980年,我被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派到香港成立了华森公司,从一个封闭的社会到一个开放的社会,从单一的建筑设计到市场竞争的建筑设计,从只会画图到全面履行建筑师的职责对我是巨大的跨越,我只有拼命学习,拼命吸收。以前我学的是俄语,到了香港,人家讲英语我不懂,我就从头学起,当时还有人讲闲话,陈世民要跑到国外了,结果这么多年,我没有跑,倒是别的人跑了。1986年,我调到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做总建筑师,同时任驻海外总代理,让我不要再回北京,利用已有基础再搞个设计公司,于是我筹建成立了中外合资的华艺公司,并担任副董事长、总经理、总建筑师,一边搞设计,一边经营业务。通过这么多年的市场实践让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到了1996年,由于被评为大师,政策也允许,于是决定创办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当时压力很大,国营企业还是占主流,私人事务所很少,我们照样艰难起步,从三四个人到今天的四、五十人,一步步逐渐做起来了。

  记者:您对这段经历有什么感受?

  陈世民:华森、华艺虽然有国家的背景,但完全是按商业模式来运作的,那完全是股份制企业,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国家没有给钱,项目、收入都是从市场上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的,感受到的是人生的价值,是个人存在与社会认可的价值。以前国内建筑师都是在设计院里工作,哪里会不停地办公司,而且还是中外合资的性质,我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干一边学,让我学到了许多国外的设计及管理经验,当然什么教训都有过。

  记者:相对国外的建筑市场,我国的建筑市场存在着哪些弊端?

  陈世民:现在的建筑市场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就拿投标来说吧,很不规范,本来设计是没有标底可言的。我有“三怕”,怕“骗标”、怕“飞标”、怕“围标”,所以一般情况不愿参加投标,也常常参与评标当评委,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也有“三不愿”,不愿意评“领导标”、“人情标”、“混合标”(指请外国建筑师当招牌),这些都是建筑市场的不健康因素,都不利于公开公平的竞争。我希望国家能针对建筑设计建立招投标的特殊办法,确立些细则,改变一些作法,倡导大家公平公正的竞争。

  记者:对国外建筑师入侵中国建筑市场您持什么观点?

  陈世民:我一直持有的观点是,若把外来的力量比作“狼”的话,中国建筑师要“引狼共舞”。我们的建筑设计市场经历几个阶段,WTO第一步是恐“狼”,大家认为“狼”来了,抢了我们的饭碗,不知所措;第二步是与“狼”共舞,外国建筑师来到中国市场,带来了很大冲击,把大项目都拿走了,但也带来了科技、带来了现代化意识;第三步则要立足于“引”,我们要跟人家合作、学习,告诉他们我们的民情,与他们共同创造中国现代建筑,但绝对不可以让他们取代。不可以老是外国人出主意,中国打下手,中国建筑的主力军应该仍然是中国建筑师。

  记者:您为什么会选择在61岁的时候创办设计事务所呢?

  陈世民:现在世界上有名的建筑师,大多年事已高仍在从事建筑创作,对于我来说,年龄不是问题,关键是有要接受新事物、创新的心态。创办私人事务所一是为了延续我的建筑梦想,二是想为社会多尽些职责。国家毕竟培养了我那么多年,各种运动耽误了很长时间,所以我想建立一个既不同于外国又不同于中国式设计院的事务所,寻求两者的一个契合点,探寻中国建筑师与国际接轨及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对于急于开私人事务所的年轻建筑师有什么建议?

  陈世民:我希望他们不要急于开公司,要先做些积累,成熟后再开公司。世界上很多大师都曾在一些著名的事务所磨炼过,比如矶崎新、黑川纪章就曾在丹下健三的事务所工作过。人在成长的阶段最好多拜几个老师引路,不断地叨叨你,督促你成长。

  有人说陈世民是商业的,同时他也是受人尊敬的建筑师,并且享有中国建筑大师的称号。半个世纪以来他用笔绘出他心中最好的建筑,至今都怀有学习的热情和勇气,不断地前进——更新——实践。

建筑师的陈世民

  记者:今年刚好是你职业生涯的50周年,我想您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讲,能否描述一下您的心情和感受?

  陈世民:半个世纪的感触很多,我用六个字来概括这种感受——前进、更新、实践。“前进”的意思是一个人要向前走,“安得广厦千万间”要为社会、为人民服务是主流,但不容易;“更新”就是不断地更新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更新没办法前进;三是要实践,这是目的,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方向再继续前进。我实践了50年,这50年里,有机会干别的,但我还是坚持了做建筑师的方向。现在准备将我这么多年从事建筑创作的草图汇集出版,草图为主,文字为辅,整理工作已接近尾声。书名为《立意空间》,与我那本《时代空间》不同,那是以文字为主,这是以草图为主,我的愿望是将我经历项目的教训、体会能与人共享。

  记者:您如何走进了建筑的殿堂?

  陈世民:我是糊里糊涂的进了这个门。我的家乡四川雅安是个信息封闭落后的地方,在我们那个年代,考大学很崇尚数理化,我填的第一志愿天文,第二志愿是机器制造,第三志愿才是建筑。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读了两年建筑学,很浓缩的两年,当时建筑史什么的我都没怎么学。专教设计的老师问我愿意读大专班还是本科,我还是选择了大专。因为家庭环境不太好,想早点出来做事。后来我被分到建设部的设计院,也就是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一直在设计院工作,直到创办公司。学校只教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许多的设计本事、建筑理论、理念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边干边学。我一生是逆境受益,无非是比人家多辛苦就是了,哪有学好了才干的呢?

  记者:文革期间,很多行业都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当时您在做什么?

  陈世民:在文革之前,我在1962年在山东农村种过一年的地,后来到了文革,1968年到1971年我被下放到河南新乡五七干校种地,农村的艰苦生活锻炼了我的心理承受力。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是浩劫,对我们而言最具活力的时光也种地去了,但我增加了对农村的理解,对劳动艰苦的理解,所以很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处境,在后来的人生里我变得更勤奋也源于此,所谓逆境受益嘛。

  记者:您有没有遇到对您影响深刻的人?

  陈世民:我画草图受很多人的影响。在读书的时候,赵老师带我入门,他的草图很棒。我那时候还看到一本书,是波兰华沙重建画的一些街道的草图,都是手绘的,给我很深的影响。1954年我工作后,设计院的总建筑师林乐义、戴念慈手头功夫很好,自己手绘透视图,戴总还用草图纸描一些平面图。有个时期与杨廷宝先生一起,他走到哪儿都掏个小本子出来写生。这些都对我有不少影响。

  记者:您现在还是喜欢画草图?

  陈世民:画草图很有乐趣,可以记录我的空间想象,发挥创造力,草图是建筑师的灵魂,了了几笔包含很多东西,想不到时你画不到,画不到时你想不到。飞机上、火车上,灵感一现,我能立即捕捉到,这就是手绘与电脑制图的不同之处。现代科学技术也为我提供了许多便利,我画完草图可以马上传回来,我总是在上飞机、上车前发传真,即使人在外也不耽误设计工作。所以我老提醒我周围的年轻建筑师们,不要丢了画草图的习惯,因为草图构思是从大到小,而电脑图常是从局部开始,不容易控制局面。

  记者:您半个世纪的建筑生涯让您对建筑是个什么样的理解?

  陈世民:建筑师就是为人创造环境。建筑师通过创造物质的空间与虚拟的空间,给人生活与工作、生产与娱乐,但归根结底还是环境。我国早先提出建筑理念讲适用、经济、美观,实质上是对环境的要求。这些理念在我的脑子里有很深的烙印,后来开放了,接触到外国很多流派,科技主义、后现代主义,也有人认为高层就是现代化,对我影响都不大。我曾经提过环境、空间、文化与效益建筑四要素相统一的设计理念,这是我创作思维的出发点,也是评价建筑好坏的标准。其实这与适用、经济、美观是契合的,只是外延更加扩大了而已。在当今条件下适用的核心是环境、空间,美观是文化,经济不只是节约,应是全面的效益观念。

  我提倡精于简的建筑美,现在的建筑太粗糙,因为模仿,有形无神的建筑很多,另外要简约,对资源、能源、材料、土地都要节约使用,这是建筑师的责任。

  记者:您的经历让您拥有众多的称谓,最喜欢哪个?

  陈世民:最喜欢建筑师的称号,我认为是最光荣的。前一段时间到了意大利,看了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很受启发,人家85岁还承担了圣保罗教堂穹顶的设计工作,跟伟人相比,我觉得自己很渺小,有些建筑师将一生贡献在一两个建筑上,我们现在贡献了什么,惟有不断地更新自己,保持平和心态,继续努力。

陈世民先生简介

  陈世民,中国建筑设计大师,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董事长、总经理、总建筑师。

  陈世民从事建筑创作实践近50年,参与及主持项目160项,其中有22个项目获33项奖,包括省部级奖1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银质奖1项。1994年被授予国家建筑设计大师称号。1996年出版个人专著《时代•空间》,1998年,澳洲IMAGE出版社将其作为中国首位建筑师列入国际建筑设计大师著作第三系列,出版英文专著《CHEN SHI MIN》。

  陈世民通过多年创作实践,在建筑设计领域提出以“环境、空间、文化、效益”作为设计的综合理念,提出“环境论”的概念及主张开发“第五代城市住宅”。 陈世民先生是中国建筑设计科学的一位带头人,近半个世纪为发展中国建筑设计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作品有:

  深圳金湖山莊、嘉彙新城、深圳美加廣場、深圳火車站、中國建築文化中心、南海影劇院、深圳天安國際大廈、深圳發展銀行大廈、深圳賽格廣場、深圳金田大廈、深圳龍崗區政府辦公樓、加拿大蒙特利爾楓華苑酒店等。並榮獲包括中國建築學會優秀建築獎、國際假日酒店1992年最佳酒店評選獎在內的41次國際國內大獎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