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馨 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1991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自1965年10月起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职至今,历任建筑师,设计室副主任,主任建筑师等职务,现为院常务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著译作:
1.丹下健三(198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著者) 2.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1993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委兼撰稿人) 3.建筑设计资料集(7)(199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分编委兼编写人) 4.世界新建筑(2)(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译者之一)
主要荣誉:
1.毛主席纪念堂获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1978年) 2.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工程一起获北京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1991年),国家第五次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 3.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获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奖(1988-1992年),国际体育,休憩,娱乐设施协会银奖(1993年) 4.《丹下健三》一书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科技图书部级一等奖(1996年)
主要建筑设计作品
1971-1972:北京国际俱乐部(主要建筑设计人) 1972-1973:北京某宾馆游泳馆及羽毛球馆(任工程主持人) 1976:北京前三门大街和平门…宣武门街区规划设计 1976-1977: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任建筑负责人之一) 1983-1985: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体育设施论证(参加者) 1985:刚果人民共和国布拉柴维尔某私人住宅(任工程主持人) 1986:刚果人民共和国布拉柴维尔某官邸方案 1984: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 1981-1983:在日本丹下建三都市与建筑事务所研修期间,参加新加坡国王中心和尼日利亚新国会大厦设计 首都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航站楼 (1994年-)(工程主持人之一) 北京毛主席纪念堂(1976-1977年)(建筑负责人之一) 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练习馆,曲棍球场,医务测试中心(1986-1990年)(工程主持人之一)
主要论著:
CAD在国外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师20) 环境杂谈(美术1986.3) 建筑创作与TQC(建筑学报1986.3) 从两个饭店的设计人看日本建筑界的一些动向(世界建筑1984.5) 走自己的路…记黑川纪章(世界建筑1984.6) 西萨佩里(建筑师24) 日本的后现代主义(世界建筑导报6) 日本的野外博物馆(世界建筑1985.3) 关于合作住宅(新建筑1986.1) 关于游乐园的建设(建筑师25) 中国住宅的现状(与柴裴义合作,日本GLASS & ARCHITECTURE.1981年中国建筑专集) 丹下建三
专访文章
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尽管经历了举办奥运会的国家都尝到了自豪和欣喜的滋味,但又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问题:修建体育场馆耗资巨大,债务负担摆在面前;大型场馆赛后(Post Games)利用率低,停留在出租场地及办公用房,即使开放一些场地和设施,仍有大量观众席闲置;建馆之时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森林和植被造成破坏……
举办奥运会虽然对于承办城市来讲是消耗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但它更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契机,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因此各国在一方面积极争取申办资格的同时,如何切合实际地进行建设,怎样有效地在赛后使用场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决策者和设计者关注的焦点。
关于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马国馨,他认为,体育场馆优美的造型为城市增添新景观,建筑只有被使用才有生命,所以各项开发必须从社会的视角出发加以策划,使之在奥运之后,成为居民消费的新市场和引领人们健身、休闲、娱乐的新亮点,而不能只顾一时的比赛使用而为今后带来不必要的负 担。
建筑有生命,赛后要使用
■拼装房屋———
“绿色奥运”的新尝试
■记者:悉尼奥运会正在举行,他们在建设和筹办的过程中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马国馨:我们正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悉尼这次的某些做法比较可取,与我们的设计有类似的地方。悉尼奥运村之中有一部分是拼装房,建设周期短,赛后可以拆掉或挪走,这样所占用的土地还有发展的可能。我们院的展览体育中心方案中也做了同样的设计,供赛时人员居住的房子全部是拼装的临时住宅,赛后可以有多 种可能。出租、拆走、回收利用、在原有占地上兴建更适合周围环境特征的建筑。
■记者:奥运会的目标上最早把“体育”和“文化”二者相提并论,近年来有了“绿色奥运”的提法,怎样能体现“绿色”呢?
■马国馨: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集体行动,这对承办国家来说是发展的机会,也同时存在着压力。“绿色奥运”说通俗点儿就是重视环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发展,否则只能是盲目扩张。像使用可再利用的钢结构拼装住宅就是一个好的尝试,土地和绿化可以恢复。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国的环境还有这样的要求:注重废弃物和水的处理;注意资源利用;最大可能地利用可再生重复使用的资源。
■大型场馆
也可做到“绿色”
■记者:大型体育场馆不可能做临时性的建造,那么它的规模决定了它造价高、占地面积大,运转起来耗费高,体育场馆是否也能做到“绿”?
■马国馨:开发和建造首先是必要的,把持住“度”是关键。有些国家在这方面做法比较好。1994年2月在挪威举行的冬奥会前,奥运设施的开发就很有环境意识,如建筑高度不超过森林的高度;建设滑冰场时不破坏森林,必须砍伐的树木要收取罚金;在决定各设施的规模和观众数量时以该地区的人口为标准而进行可能的开发,以便赛后充分利用避免闲置;在比赛的管理方面也很重视环境立场,如会场内食品和饮料的容器均使用可再生材料,垃圾收集和清扫场地的清洁剂也尽量使用无毒环保型的。
■功能多样的体育场馆
吸引多种消费
■记者:有些场馆闲置,维护费用也很高,为了奥运时一次使用,大规模建新馆,将来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浪费和负担?
■马国馨:其实这个问题是大家关心的。从现在北京市的体育设施来看,形式和规模远不具备举办奥运会的需要,所以要建新馆和相应设施。
据我国民政部门调查的居民业余生活状况看,人们在期望值中上升较多的几项都与体育健身和休闲活动有关(表1),而体育场和设施的数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全市每7万人拥有一个游泳池。
这都说明建造体育设施是必要和急需的,如何经营和管理是大问题。
■记者:在设计的过程中,是否应该考虑适合多种使用要求呢?
■马国馨:多功能体育设施是趋势,你所说的满足多种使用要求是对的,并且从设计开始就引导人们改变一种观念:到体育场就是看比赛。这样体育场只有票房收入。
看看荷兰人的做法,配合各项职业联赛,体育场的商店中出售印有明星或俱乐部标志的货品,体育场入口附近是饮食区,设有60个快餐店和售货店。不愿在比赛现场的观众可以到咖啡厅里休息,电视直播安排在各个角落,不会影响客人关注比赛进程。在没有比赛的日子,影院、剧院、银行、迪厅和各类展览、音乐会为体育 场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但这些多功能不能破坏体育场的主要设施,设计之中分区明确,使用时合理得当。
■观众席位可增可减
两种比赛一馆进行
■记者:比赛时观众席爆满的时候不多,空余的座位闲置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马国馨:从各国来说,要盖一个大规模(比如8万人)的体育场,都要考虑怎样让它使用时特别满。比如悉尼主体育场,两侧的席位是临时的,不需要时可以拆掉。巴黎的足球比赛场和田径比赛场可以兼容,全靠位于田径跑道上2.5万座的座位前后移动来实现;1994年美国举办足球赛时,在场地上铺设天然草皮。
这些灵活多变的方式让体育场的利用率增加,避免了为一项活动单建场馆的浪费。
■记者:在我们所设计的国际展览体育中心方案中,有无这种综合考虑?
■马国馨:有的。方案中有些场馆的座位数是可变的,还有一馆两用的设计,就是说将馆用特殊隔墙一分为二,满足两种比赛同时进行,现有的亚运场馆与新建场馆综合考虑,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增加今后场馆的使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