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张在元
发表日期:2009/1/21 9:56:14   阅读:2126次

  喜马拉雅空间设计创始人、主持设计师,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东京工学博士(现代建筑/城市设计),国际建协研究员、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2005年5月26日,武汉大学将“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更名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中国综合大学的第一所“城市设计学院”诞生,张在元博士被聘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1950年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
  1984-1988年底主持创立武汉大学建筑系
  1995年,获东京工学博士学位(现代建筑/城市设计)
  1990年,UIA国际建协(总部设于巴黎)研究员、教授、建筑师
  东京大学/罗马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日本日建设计、交通设计公司设计顾问
  中国宜昌市、深圳市政府城市规划顾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鉴定机构顾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顾问
  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西班牙Alvaro Varela设计研究机构顾问
  法国Manuel C.Tardits研究机构顾问
  日本建筑学会准会员
  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世界著名学者名录》各第15卷
  日本《全球建筑》杂志确立为世界40位前卫中青年建筑师
  1967年国防工程基地设计描图员
  "3-ZM弹道导弹系统工程"设计
  北京"全军军事展览"、"科技展览"、"全国工业展览"总体展示设计
  武汉大学建筑系副主任,主持筹备"中国/加拿大城市规划研究中心"
  在日本、瑞士等国举行的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17次大奖

国际建筑大师张在元批评中国城市建筑太缺乏独立的思考(人民网2004年10月4日 钟心 王嘉亮):

  29日下午,武汉大学教五偌大的报告厅被围得水泄不通。国际建筑大师张在元教授的专题讲座“世界城市进展研究”在这里举行。

  张在元教授是东京大学工学博士,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大师,先后应邀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访问讲学。 1998年主持创立了武大建筑系,现为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政府等多家单位和机构的设计规划顾问。自1982年以来,获17项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奖,其名已被相继载入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世界著名学者名录》。

  刘经南对他深深地敬服

  “张教授是我的朋友,我对他的学术造诣深深地敬服。”校长刘经南简短的讲话之后,微笑着走下讲台在前排欣然落座,和师生们一起等待着精彩的到来。当张教授步上讲台时,雷鸣般的掌声响彻了整个报告厅。过后,这里只有静静的聆听、默默的思考陪伴着大师的智慧与思想。

  “文化擦亮城市的面孔,思想决定城市的力量”;“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就是一个无止尽的城市发现过程”;“创造的先导是哲学,创作的基础是文化”……一句句富含哲理的妙语,一幅幅夺人眼目的建筑照,一张张别具一格的设计图,把大家领进了一个城市设计研究与探索的前沿阵地。现场观众沉浸在绮丽多彩的世界建筑历史长河之中,享受着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人类憧憬富裕与文明,城市最早在地中海沿岸诞生。他首先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历程讲起,娓娓道来,论述了世界城市格局的改变与划分以及未来宇宙空间时代的城市规划。他旁征博引,诙谐幽默,加上丰富的历史知识、开阔的文化视野、精湛的学术思想让让大家领略到了一个建筑大师独具的魅力。

  文化擦亮城市的面孔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文的工业文明与意识形态,通过炮舰政策渗透到中国,将西方的新古典主义等建筑风格搬到了中国。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自己建筑师与设计师,没有专设的建筑管理部门,“建筑、城市是一个国家尊严和民族追求的象征”。此时张教授的眉头紧锁了起来,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也感染了每一位听众。

  “一座城市的命运决定于它的规划”,他强调一个建筑设计师要具有城市规划的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东西方的文化并不是绝对的冲突与对立,而是可以和谐地交流。要对城市自己的文化给于足够的尊重。我们国家城市设计规划要寻找自己的风格,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依托,用文化元素构筑城市的延续基点和力量象征。盲目地抄袭、拷贝或一味的迎合商业宣传与炒作只会亵渎我们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

  深刻剖析现代“城市百脖

  针对国内刮起的一股疯狂模仿西方建筑的“洋风”,“我们的建筑师实在太缺乏独立冷静的思考,这是一种悲哀”。张教授愤慨地说,“我们仍然生活在城市的混沌空间”,从张教授的论述中,我们领略到混沌就是一种无秩序、荒唐与离奇。话语间透露出了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对原创的尊重和对设计事业无休止的探索精神。

  谈到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时,张教授对现代“城市百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以国内一些城市的轮廓线为案例,精辟的论述和生动照片一起,将那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僵持,新老建筑之间的憋脚展现出在了人们的眼前,历史与文化的韵味在这里荡然无存。狂热的追求高层建筑、“广场风”……张教授对这种零乱与无秩序的建筑设计痛恨不已。“最为可悲的是我们对于这种现代‘城市百帛所表现出的无知、愚昧、麻木与茫然。”他说,“建筑的尊严和尺度不成正比,豪华往往会成为累赘,基调的和谐、简洁与朴素浑然一体才是建筑的美”。他敢于否定、勇于批判的人格信条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城市发现” 永无止境

  “建筑设计从视野、文化到战略,首先需要无止境的‘城市发现’”,张教授畅言,未来人类将在宇宙空间展开争夺,城市设计研究从地球走向宇宙探索与进军已经开始。

  他深情地寄语同学们,在学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全方位的关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注重平时生活中的构思与积累。展开国际视野,担负起让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由无秩序进入到有秩序状态的历史使命。他还将亲笔签名的著作——《红环0.18》送到了十位城建专业的贫寒学子手中,鼓励他们奋发图强,早日成才。对青年人的关怀使他在学术之外的光亮在金秋的珞珈山下闪耀着光芒。

  讲到主持筹办我校建筑系时,前三次申请都未能通过,教育部负责人说,批准的唯一可能就是有钱学森的论证。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终于找到了钱,功夫不负有心人,钱学森爽快地答应了并亲笔写了五页纸的论证。“我要感谢三个人,是伍新木教授把我推荐给了刘道玉校长,是刘校长接纳了我,是钱学森给我写了论证。”

  痛并快乐着

  “在我们为你的学术而叹服不已的同时,能不和你一起分享一下你的业余生活?”,张教授微微一笑,说他从小在长江边上长大,喜欢游泳也喜欢写作,已经出版了三本小说,“画画、摄影、旅行常常是我半业内半业余的事情。”原来一个建筑大师在百忙之外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张教授说他心态非常平和,所以从来不会感到无聊,做人不能太计较功名和得失,但要常常想着如何改变才能使自己进步。“我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事业,所以我认为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是最痛苦的人,因为我没有完整的节假日”。一堂“城市发现”课更是一堂“人生发现”课。

  有人说能在大学五年之中见到张教授一面感到十分的荣幸。张教授立即拿起话筒,“我感到很内疚,向同学们表示歉意,实在是事务太忙所以平时很少在学校呆,我想我以后会尽量多来,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交流1如此的恳切和坦诚言辞打动了每一学子的心,一双双深情的眼神里透出的一半是理解一半是同情。

  “建筑设计从视野、文化到战略,首先需要无止境的‘城市发现’”。张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世界城市进展设计研究”,他从人类社会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国城市的发展进程,现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视野与城市文化等角度展开全方位论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城市设计思想平台。他旁征博引,诙谐幽默,精彩的演讲和独到的见解博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会后,张教授将亲笔签名的著作——《红环0.18》送到了武大十位城建专业的贫寒学子手中,鼓励他们奋发图强,早日成才。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