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徐尚志
发表日期:2009/1/21 11:44:56   阅读:2050次

    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高级建筑师。男,汉族,1915年11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九三,中共(1985年12月),1949年12月参加工作,大学,重庆大学土木系建筑专业毕业,高级建筑师。曾任重庆怡信工程公司建筑师、重庆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重庆建筑公司工程师、设计部主任,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设计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礼堂、重庆体育馆等大中型建筑。主持深圳罗湖区规划。撰有《对新形式新风格创作问题的探讨》、《雪山草地的藏族民居》、《建筑风格来自民间》、《中国建筑现代化与建筑创作问题》等论文。

成都大师徐尚志(新浪文化 记者:刘元举)

  一见面就感觉到他是位教养深厚、具有古典文化味道的长者。举止作派有板有眼,很令人尊重。记得他很庄重地戴顶湛蓝色的布质多角帽,这种帽子大都是导演戴的,所以,人们管这种帽子叫导演帽。徐尚志戴个黑框眼镜,使他方方的脸上充满严肃。

  1992年的时候,中国的建筑大师有20名。(建设部颁布的。)其中搞建筑设计的15名,剩下5名是搞结构的。徐尚志是四川唯一的一位建筑大师。他是四川成都人,生于1915年。1935年至1939年在重庆大学学建筑。1942年他与戴念慈、李继华三人成立了怡信建筑师事务所。从此,他走上了建筑设计道路。47年重庆成立建筑师公会,他被推举为公会理事长。公会这种组织形式和叫法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了,但是,台湾现在还这么叫。这种公会是行业协会性质,权力很大,凡是公会会员才可到政府申请开业执照,不是会员不许开业。所以,徐理事长在那时也算风光了。

  解放后,重庆市成立了建筑公司,他担任公司设计部主任。由于他跟政府提议,设计部发展成建筑设计院。这时,他调到西南设计院。当时,西南大区的书记是邓小平同志,西南工业部部长是万里同志。不久,西南大区撤销,四川六个省级建制: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西康省,重庆当时是直辖市,这些地方丝丝缕缕都缠绕着徐尚志的情感,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他在谈到四川城市的历史沿革与现代规划时,我懂得了一位建筑师对于城市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说,1953年四川合省。

  他是成都人,在成都呆得时间最长,他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看法最带有感情色彩。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早在1958年,成都的城市规划就由他做的,那是个很开阔的思路,当你从机场出来,进入城市的那条大道正对着展览馆,大道两侧的建筑布局也是那时候定的。这条大道通今达古,为这座古城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明朗的入口。

  历史悠久的成都其情调与北京有些相象,过去曾被叫作小北京。街道胡同院落与解放前的北京有些相似。成都的城墙建于明代,清兵入关时派了旗人成都居住,他们把北京的文化氛围带到了成都:一家一户小院,四合院,那味道挺浓。成都也有皇城,那是明代的历史。徐先生熟悉历史更熟悉现实,他懂规划更懂建筑。许多城市规划与建筑是脱节的,但是,成都在徐尚志大师的身上得以统一。他认为城市是两个轴线,他主张搞放射性的街道,以皇城为中心。

  1958年的规划在今天看来还是令人叹服的。走在人民路上,观看马路两侧挺然而立的那个时代的建筑,真有股子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锦江宾馆无疑是大手笔。这是徐先生59年设计的。61年建成。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在构思与布局上与锦江结合,空间关系、桥的关系、体量体形与周围环境都结合得比较自然。就是现在来看,城市中心的宾馆能够做出这种环境来的也实在不可多得。

  还有一处明代建筑明远楼是徐先生最为喜欢的建筑,“明远”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建筑造型确有高雅清幽之感,三层檐,比列尺度相当精确,每一根柱子在建筑上都很有价值。清代时,这栋建筑就很受重视,因而保护得很好。徐先生每次走到这条街上,只要一看到这处古建筑就会马上感到心里踏实了。无论有着怎样的不愉快,怎样想不开的事情,只要走到明远楼前,用上一点心思去仰望那三层檐分割的蓝天,就会使心绪渐渐归于宁静。有时候吃过饭出来散步,他会不知不觉地踱到明远楼下,就像来会见一位老朋友。老朋友不说话,他也不说什么,就那么双目对视,进行一种关于灵魂的交流。忽然有一天,他走在这条大街上眼前出现了一片废墟,他的心猛地一沉……

  明远楼在文革期间被拆了,拆了也就拆了,城市没有因此而伤感,但是,却在徐尚志的内心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每当经过那条曾经深深激动过他的街衢,他就会感到这条街失去了某种最重要的东西,这种失去将带来整个城市的损失。

  一处新建的展览馆在破旧中立起来了,其建筑设计完全违反规律。建筑上讲得是空间、比例,展览馆却是讲究政治需要。这是一处迷信年代搞的圣地,有伟大领袖的塑像,这个塑像是按着政治尺寸设计的:高12米26,因为老人家的出生日;下边基座7米1,党的生日;台阶8米1,军队生日;为了政治,完全不顾建筑尺度。这种干法当时的国内很普遍。贵阳也是按着这个尺寸做的塑像。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比附文化,牵强文化。比如“十全大补”“十面埋伏”“十恶不赦”“十全十美”等,九全就不能大补吗?九面就不能埋伏吗?九恶就可以赦吗?

  明远楼、致公堂、三洞门,这是一组珍贵的明代建筑群,到了清代时,改为贡院,立了牌坊,上边刻着醒目大字:为国求贤。明远楼的拆除,切断了历史文脉,也断了文化人的古之幽情。 

  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份量在现代的浮躁的城市意识中显得越发尬尴起来,也使得这位集规划与建筑为一身的大师愁肠万转:城市总是要建筑新的东西,如何使现代建筑联接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完全现代式的,不符合古城文脉;完全古典式的,不合乎现代功能的需要,徐尚志他们出于对古城的挚爱成立了建筑艺术委员会,从建筑艺术角度出发,去审查每一个方案,达到标准的才能建。好在我们还有徐尚志这样的有着历史感文化感的建筑师,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城市。就像保护一寸绿地不被过早沙化,他们在极力保护着城市不致于受到更多更惨重的伤害。比如他们在中心广场建造锦城艺术宫时,就动了很多脑筋,把文章作得很细。比如在建筑物外墙的艺术雕刻上下了很多功夫。那是一种传统味道浓郁的线刻艺术,表现内容从古到今,用舞蹈的方式,从原始的舞一直跳到现代的旋律。这栋艺术宫与对面的图书馆、科技会馆相对应,形成某种空间的默契,它们在浮躁的广场上顽强地守护着贞操般的品格,互相鼓励,互相倾诉,尽管很弱,却令人感动。这是一种高尚的语言,一种悲壮的诉说,是对迅速逝去的文化和历史的啼血般呼唤。然而谁听得懂呢?

  他和他的城市一同在经历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带来的变化,以其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在冲击着侵占着那些历史和文化的街道和广场。那些地方就像萎缩的肌健,失去了应有的弹性,经受不住任何冲击了。

  春熙路原本是商业一条街,不宽,却很有历史。改革开放以来,这条小街犹如一条湍急的河流,不可阻挡地冲击着周围的一切,不仅冲击着中心广场而且冲击着整个成都市。拼命盖高楼,寸土不让,密不透风,全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一片金钱的炫惑。这些高楼一栋连着一栋,越来越挨近中心广场,如果说原先的广场在规划上还有遵重历史文化的意思,并且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的话,那么现在,这种努力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一栋20层高楼很轻易地占据了广场重要位置,设计时,这栋建筑只有12层,但是甲方要求政府批准再增加一倍高度,不知怎么就增到了20层。这栋建筑以陌生的面孔出现在这里,一下子就打破了这片宁静广场的天际线,对广场环境构成了破坏。问题是破坏的建筑接踵而至,陆续还有几十个高层建筑要建。

  “我们反对,但都有来头,规划也起不了领导作用,他们可以找领导批条子。如果这些楼建起来,跟原来的市中心广场所要求的格调就完全不一样了,就不是成都了,就将变成香港、深圳那样的商业性城市了。”

  这是徐先生1992年春天对我说的话。时至今日已经5年了,5年后的成都中心广场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我相信徐先生当时拼命反对的那几十栋楼肯定不会因为他们的反对而停建,相反,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建筑紧随其后,从而更大地破坏了那个景观。那么,成都是不是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古城风格,变成了香港深圳了呢?全国其他城市呢?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