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民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它一定的美学内涵。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犹如细胞构成植物。研究名城历史街区的美学特征,对于充分认识历史街区的价值,提高保护历史街区的自觉性,对于将哪些街区确定为需保护的历史街区从而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街区美即街市美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文明的象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改善居住条件,一代接一代创造着安全和舒适的空间。为了生产、交换、文化教育以及政治管理上的需要,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聚居点,这就产生了街市,从而形成了城市。因此街市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房屋、道路、桥梁、活动的人群都是街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一定的美的景观。下面分别从抽象和具体的两个角度来阐述街市之差。首先从抽象角度来说。 街市美的第一个特征是实用性。从人类审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美的事物最早都起源于实用,街市的一切都是人类首先为着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强烈的功利要求支配建造出来的。无论是一般的住宅还是富丽堂皇的宫殿,无论是曲曲折折的小巷还是平坦笔直的大道,之所以有不同的体量、不同的质料和结构,都是从实用出发来考虑的。建筑成为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功利性和审美要求的紧密结合。 街市美的第二个特征是社会性。街市的形成,尤其是名城古老街市今天的面貌是经历若干不同时代的建设和改造而成的。因此,街市美不可能象一本小说、一幅油画那样是艺术家个人的作品,而往往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社会化的过程更充满了历史感,欣赏起来更富有层次感、变化感,更富有韵味。 街市美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动态性。城市是由于人们的聚居而形成的,因此,人的活动也就成为街市美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给街市美灌注了生气。《清明上河图》美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桥上及街市上有着熙熙攘攘、栩栩如生进行各种活动的人,让人看到北宋汴梁的繁华。动态性还表现在由于原有街道已无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等的实用需要,于是局部甚至大部分进行改造,使得历史街区可以同时遗留着不同朝代、不同时代的风格。当生产力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时,街市的面貌也将发生变化。 街市抽象的美,具体表现在下面诸方面: 首先,从空间角度看。这种空间形式的美主要是街道两旁的建筑物所呈现的外部空间的美。建筑的立面、造型、道路本身及两旁的铺砌、路灯的设置、两旁的行道树以及路上的车辆行人等组成了线状空间的美。这种线状空间根据围合的形式和建筑物高度与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封闭性。象上海的一些老弄堂,两边高楼,路非常窄,人经过时,往往会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压抑感。而历史街区大多两边是平房或小楼,中间是与房屋高度差不多宽的道路,行走之间人们没有压抑感。更不用说山区、水乡的那些傍山依水的古街,幽静、明朗、致远的感觉,不知让人多高兴!直而长的古街给人以幽深莫测的心理感觉,依山势或水道走势而建的曲折古街给人以自然随和亲切活跃的感觉。 第二,体现在建筑物本身的形体、质感、色彩和量感上。对于形体,从平面角度,可以欣赏到明清建筑和风窗、横风窗、倒挂楣子、花开子等木雕饰的图案美。从立体角度,可以欣赏到同皇家宫殿建筑相比,历史街区民居的小巧、朴实无华、经济实用。 质感是指物体的质地给人们造成的感觉。泥土、金属、石头、木料对人们的心理影响都不相同。宋以前建筑多用夯土石块造成,民居则多用草柴土坯筑成。明清时期由于制砖业的发达,城墙普遍地采用砖包砌结构,民居不少已是砖木结构。由于封建统治伦理的限制,贵重材料和重彩装饰只能在宫殿建筑中使用,它使人感到富丽堂皇,体现着对比的风格。而绝大多数民居只能用普通的砖石材料,色彩较为淡雅朴素,以本色美出现,体现着调和的风格。当你走在这样的古街上,它的路面由富有光滑柔和质感的鹅卵石或长方形石板所铺成,两旁建筑物色彩素雅而明快,更有红杏或几丝绿柳出墙而来,再加上黑大门上鲜红的对联,你能不在幽静中感到温和,在小巧中感到亲切,能不感到那种粗犷的天然美、朴实美吗! 量感是指人们对物体的大小、体积、重量等的感觉。大的建筑容易使人感到突出,象古街市高耸的塔、平遥古城墙、长长的石板路,成片古民居组成的历史街区同单个古民居相比,让人更易有历史沧桑的感觉。 第三,体现在历史街区现住居民遗存的民风民俗上。上海城隍庙的上海老街上民间艺人的现场绝活表演使中外游人流连往返。名城淮安的古镇河下据史载每当春节来临,古天兴观的广场上堪称百物竞陈,万头攢动,热闹非凡。不少风俗至今犹存。淮安糖人艺人大多出于河下或河下师傅师传,指扎艺人李先生家住湖嘴街,年已八十多岁,几张彩指在他手里,捏捏粘粘,就成了一个人。河下的文楼汤包是江苏百种地方名特产之一,早就载入史册。 第四,体现在历史街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商业氛围上。仍以河下为例,河下的湖嘴街西就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下的西北角是当时中央二品官员负责的板闸钞关,东南是具有老城、新联、夹城三城一体风格的淮安古城,东边是出于梁红玉、卫朴的古未口,河下真可谓文人荟萃之地,出过韩信、枚乘、枚皋、吴承恩、沈坤等历史人物,当年漕运业和盐业的发达带来商业、手工业、旅游业的空前活跃。方志记载的会馆中,现可找到润州会馆、新安会馆的建筑。这块几平方里的三角形区域里至今保留着打铜巷、钉铁巷、摇绳巷、竹巷等蕴涵历史信息的地名。此外,《河下图亭记》就记载河下一地有大小园亭百余处,《茶余客话》中记载了本地多的民间游戏节目。笔者认为,具有这样浓重商业氛围的古镇应列入历史街区的名单中。充分认识历史街区的美学特征,进而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街区,就能为名城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淮安周恩来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