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联系我们       返回主站
 
  首页 > 特色街区
 
盐商筑就会馆传奇
“扬州为南北通都大邑,商贾辐辏,俗本繁华。其两淮之财富,又著名甲天下。”这段话出自于《建立会馆碑记》,这块光绪年间的石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位于扬州新仓巷的岭南会馆的东廊壁上。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扬州曾经的繁华,也让我们仿佛看到当年扬州古运河畔会馆、公所、公会遍布,操着各地方言的盐商往来其间的盛景。

 



 

 



岭南会馆是清代粤籍众盐商在扬州议事聚会、联络乡谊的场所,同时兼有交易、情报、娱乐、住宿等功能,是今天扬州众多会馆遗存中保留最为完整的会馆。

广陵古城南河下,至今还能寻访到屋宇连片的安徽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湖北会馆的遗存。湖南会馆门前,石狮雄踞、门楼巍峨,抖擞着昔日淮盐集散枢纽的余威;岭南会馆章程碑仍在,存留着苏浙皖赣四岸公所会盟制定联销策略的风采!踏入其中,漏窗镶嵌、门罩镂空、厅堂雕花、栏板斗拱,立楹联诉处世,挂字画托典雅,占尽中国民居之先!

据古建专家赵立昌的统计,广陵区范围内有据可查、有迹可寻的会馆、公所、公会遗址尚有40余处,平均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即有10余处,分别是岭南会馆、福建会馆、浙绍会馆、安徽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湖北会馆、山陕会馆(山西、陕西)、京江会馆、旌德会馆、新安会馆、宁波会馆(银楼会馆)、嘉兴会馆、盐务会馆、场盐会馆、钱业会馆、典当会馆、旱烟会馆、酒业会馆、茶叶会馆、布业会馆、四岸公所、淮南公局(食商事务所)、木业公所、纸业公会、成业公馆、油业公会、涂物公会、南货业公会。


湖南会馆
扬州最醒目的大门楼

会馆建筑,最醒目的标志就是它的大门楼。赵立昌介绍说,至今保存最大的、最完整的、最古朴雄浑的、最有历史价值的砖雕门楼,首推坐落在南河下街68号的湖南会馆。

在赵立昌先生的指引下,我们寻访了广陵区范围内的几处会馆遗存。首站选择了南河下的湖南会馆。从渡江桥东拐,当我们折入南河下老街石板路上时,未至湖南会馆门楼前,即远远地被其高耸壮观的门楼所震慑。从门楼的体量、牌面、造型、气势上看就不同凡响。门楼呈四砖柱、五幅面、八字型、屏风状、牌楼式,门楼东西横向面阔达十八余米,竖立正门楼高近十一米。“这种造型门楼称之五凤楼,它的特点就是豪华大气,展现幅面达一百余平米,而且整幅墙面全部用清水磨砖精工砌筑。仔细数数,门楼上精雕细琢了四十八幅树木、花卉、人物等砖雕吉祥图案,使门楼更是锦上添花。” 赵立昌介绍说。看这门楼,真是砖雕艺术的荟萃。各种图案的寓意,如果没有专家解说,大概只能望个气势了。“你们看那蝙蝠、绶带、如意加起来是‘福寿如意’;蝙蝠、绶带、双钱串起来是‘福寿双全’;银锭、双钱、绶带缠在一起是‘银钱不断’;一对柿子和一柄如意合在一起,是‘事事如意’。”从汉白玉石额“湖南会馆”四个大字下进入,里面是一个精致的现代小花园,据门房大叔介绍,现在这里是23所的小宾馆。“当年这里可不小,有十几亩呢。清初叫‘小方壶’,后叫‘棣园’,到了光绪初年,由湖南众盐商出资购买准备送给曾国藩的,曾不敢接受,所以改称为‘湖南会馆’。”赵立昌惋惜地说,世事更迭,战乱频发,当年的会馆建筑全毁,只剩了这八字门楼。


四岸公所
会馆中的会馆

从南河下街东行,左拐经何园步行不到十分钟,即到了丁家湾。丁家湾118号是著名的“四岸公所”。“会馆的作用有很多,议事决策、联络感情、举办团拜、解除危难、宴请做寿、婚丧嫁娶等等。四岸公所更像是会馆中的会馆,所谓四岸公所,是指清、民国初期为湘、鄂、赣、皖四省盐务通商口岸联合办公之所,是四省大盐商核定平衡盐价、产、供、销、运等事宜聚会决策的地方。”

四岸公所的大门楼保存相对完整,磨砖砌筑,面阔三间,四个方型砖柱冲天,五个幅面似屏风展示,呈凹字型。据介绍,这个门楼的规模仅次于湖南会馆、岭南会馆的八字牌楼式大门楼。“虽然处于‘老三’的地位,但它的构筑、雕饰很有独特的个性和风采,值得赏析。从屋面屋脊来说,是架设空透十字海棠锦花脊,这在扬州现存牌楼式门楼形式中很少见。屋檐飞砖线脚中间以小方口形排列,有凸有凹,这是扬城其他门楼檐口飞砖中所没有的。”我发现,在八字墙两端墙垛下面各嵌一块汉白玉碑石,隐约有“泰山石敢当”字样。“从风水方面来说,因为四岸公所大门楼位置面南,正处于丁家湾街丁字路口中,依照《阳宅十书》论符镇第十云‘凡道路冲宅,用大石块,书泰山石敢当,吉’之提示,所以有这样的构筑。” 

进入四岸公所的大门楼,这里已是“七十二家房客”,“原来连大门楼有房屋前后五进,都是面阔三间。现内存楼宅三进,原厢楼已全部拆砌改造过了。”赵立昌对扬城老屋的变迁可谓了如指掌。

四岸公所的大门楼如今已修缮一新,当年运往四省口岸的扬州盐,其运输先后、载盐多少、购盐贵贱,全在此门内议定,现已锋烟散去,百姓傍居。


岭南会馆
当年雄势仍在

从丁家湾街丁字路口南行不到五分钟即到了新仓巷,市培智学校的旁边就是岭南会馆。因为有临时建筑簇拥其下,我们只能看见岭南会馆门楼上半部分。该门楼格局与湖南会馆大门楼非常相似,呈五幅面,四砖柱、八字型、屏风状、牌楼式。不过若认真与湖南会馆门楼比较,体量不及湖南会馆,但其上雕琢比湖南会馆更精工。我们注意到,牌楼的屋面比湖南会馆牌楼屋面更考究,盖瓦不是常用的小瓦,而是用筒瓦。“岭南会馆建于光绪初年,建了将近一年时间,原有屋宇近百间,现今尚存老屋五十余间,原组群布局由东、中、西三路住宅并列,现在中路格局保存基本完整。”从培智学校的铁栅栏望中路建筑,前后五进还能显示当年雄势。中路建筑的东面现在是培智学校的操场,“这操场,是当年祀神演剧的戏台,戏台后原有房屋、花园,现改为教室,戏台东也有花园,现改作民居了。”

新仓巷有魏源故居。道光年间他辞去两江总督幕中职务后回到扬州,常入岭南会馆走动,以期胸怀时事,目连天下,与龚自珍、林则徐、包世臣等一帮“经世”之士纵论于会馆,这一切,为《海国图志》这一巨著的完成打下了基础。


浙绍会馆
大厅木作扬城罕见

出新仓巷,经引市街,跨渡江路,即到了达士巷。达士巷内藏有浙绍会馆。 达士巷是一条斜形的巷子,浙绍会馆大门楼顺其斜形走势朝东,它的门楼造型不及湖南、四岸、岭南精致。原大门框门扇都不在了,两侧门墙垛虽然水泥粉饰,但旧迹可辨。门上横陈扬州匠人称为“门龙”的构筑,再上首匾墙依然,两侧青砖砌筑,高墙耸立。“进去看进去看,里面的大厅还在呢。”住在达士巷43号的陈先生热情地招呼我们。从门楼入内十多步,右拐即为浙绍会馆主厅的正门。大门高阔,门旁下一对残破石鼓基座尚存。入内正厅被住户隔了许多“鸽子间”,三五个四五十岁的妇人正在莳弄着中午饭。虽然正厅被分割装修,但整体格局依然气势不凡,构架取材杉木,造型为抬梁式,圆作。“杉木在风水建筑中称为阳木。构架的厅前上首置弓弧形卷式木作,宽达2.5米,其粗柱肥硕,扬城罕见。”赵立昌介绍道。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大厅未被隔建,陈先生结婚宴席就设在了浙绍会馆的大厅内,“摆了八桌,也只占了四分之一的空间。”陈先生这么一比喻,让我们充分领会到了当年浙绍会馆的规模。

1665年的春天,李渔来到了扬州。与文人墨客不同的是,李渔来扬州除了诗酒雅集以外,也同客商交往。清初有不少兰溪客商到扬州做生意。他乡遇故知,李渔备感亲切,为兰溪客商所住浙绍会馆题了一付对联:“一般作客,谁无故土之思,常来此地,会会同乡,也当买舟归濲水;千里经商,总为谋生之计,他日还乡,人人满载,不虚跨鹤上扬州。”出入会馆,流连扬州,李渔的诗歌、小说、戏曲作品中,以扬州为背景的故事题材异乎寻常的多。

青砖黛瓦栉次鳞比,飞檐翘角层层叠叠,马头墙突兀多姿,石板路巷贯街连。散落在广陵境内的盐商豪宅群成为扬州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湖南会馆内的古戏台,见证了扬州戏曲的繁荣;明清会馆内的珍馐美食,让淮扬菜的滋味触动了世界的味蕾。漫步南河下盐商一条街,长条形的铺街石如琴键敲击历史,椭圆状的似陨石珍藏信息,每一条都是文化载体,每一块都是沧桑见证!



扬州昔日会馆一览

旌德会馆 会馆中的“房地产公司”
山陕会馆 会馆历史NO.1
场盐会馆 为场商服务的会馆
安徽会馆 有故事的会馆
淮南公局 扬州盐商富庶的标志
银楼会馆 议定金银价格之地
涂物会馆 明清漆器作坊遗址
钱业会馆 “银行”集散地
湖北会馆 楠木大厅扬城独有
江西会馆 当年最适游春的会馆
 
 
 
杂志介绍
国家名城委会刊《中国名城》杂志,是独家报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发展与转型成就的专业性期刊,旗下《中国名城•文化专刊》在秉承《中国名城》杂志责任与使命的同时,深度探寻名城魅力,打造面向城市精英的城市文化新媒体,为中国城市量身定制专业化的、具有中华核心文化价值的国际传媒专刊,构建中国城市文化品牌。
 
  《中国名城·文化专刊》北京采编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6号华亭嘉园E座8G
邮编:100029
电话:(86)10-82857559/82858779
邮箱:thecityculture@163.com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090161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