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联系我们       返回主站
 
  首页 > 城市观察
 
南北兼济 运河名都
2009年,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的古淮河上,矗立起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的标志,一时间引得多方关注,舆情沸扬。“南北分界”成了敏感热议的话题,也使得人们更想对淮安这座深藏闺中、收敛低调、南北兼济的历史名城一探究竟。

界城,南北文化交融

淮安市,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上,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地理上横贯淮安市境内的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因此淮安市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她既是中国北方最南端而又处于中国南方最北端,故为南北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此外,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古黄河与古淮河汇为一体,穿城而过,使得在古淮河上建立南北分界标志有着特别意义。

淮安历史上就是“辕楫交替”之地,有“南船北马”之说,在建筑、饮食、植被、气候、语言、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

在南北分界线以南雨水量大,分界线以北雨水量小,分界线以南基本上是传统的稻作文化区,分界线北是传统的旱作文化区,它们是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但在淮安却都能找到南北两地的民情风貌。比如,这座城市从建筑风格上面讲,既有徽商建筑特点,还有晋商建筑特点,因为很多盐商是晋商。四合院、过道、过街楼,马头墙、防火墙,都很特别。在传统戏曲上,带有北方风格的京剧、淮海戏和具有典型南方特点的黄梅戏、昆曲等在淮安都有着传承与拥趸。所以说,淮安从其城市文化内涵上无疑是一座中国南北之间的“界城”,其价值独一无二。

运河,创造城市繁荣

作为运河大都市,淮安与杭州、苏州、扬州最大的不同是,淮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使她一直是古代交通枢纽。另外淮河位于黄河和长江之间,是连接这两大流域文明的一个纽带,淮河的最大支流是泗水,泗水上游连接汴水,汴水、泗水就把黄河流域至淮河流域连接起来了,邗沟开通以后,淮安就变成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文化交融的连接地。淮安在经济上是交通枢纽,在文化上也是交融的纽带。

淮安区位上的重要性让这座城市跟扬州一样,经历多次兴衰。每当战争打起来了,她就变成双方争夺的一个城堡,饱受战争的摧残,历史上均多次被屠城。争夺淮安就是要争夺军事补给线,争夺水上运输线,争来争去就争这条运河。历朝历代这里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淮安在隋唐宋时期为楚州州治,元明清时期为淮安府治,所以,在隋唐宋时期,史书上又称邗沟为楚扬运河,明清时期叫淮扬运河。在唐代时,楚州在全国城市当中排名是十名左右。那时候她不比苏州和杭州差,因为她既是运河沿线很重要的枢纽城市,又是海港城市。

到了明清时期情况又变了,明成祖确定两京制度以后,他主要坐阵自己的老根据地北京,要防外敌入侵。而驻扎北京城的官吏和长城一线的军队,都要南方漕运运粮去养活。特别是永乐年间,他确定了以内河漕运为主的漕粮贡赋运输制度以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负责漕运的最高管理机构,不是设在京城,而是设在淮安。历史上扬州曾经是漕粮运送的第一站,当时还有好几路的转运使,而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朝廷把最高的漕粮管理运输机构,设在京城以外的地方,设在淮安。其他北方地区,如山东、河南的漕粮,即使向北运不经过淮安,也由他指挥,由他统一管理调度。所以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也使淮安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命脉,特殊的政治中心

当淮安成为全国漕运的指挥中心、管理中心时,淮安的政治地位大大提升,漕运总督加上大大小小的衙门几十个,大都集中在淮安。加上各省运粮道台都接受他的指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他汇报,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政治中心。同时,在淮安建立了很大的漕粮转运仓——常盈仓,专门接纳漕粮,这是其他三个城市没有的。所以,淮安又变成漕粮的转送中心。同时,在淮安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漕船制造厂,从板闸到韩信城,每年要造560艘漕船,还要造五十几艘远洋海船,这都是国家下达的任务。明清时期用来运输的漕船,正常情况下是一万二千艘,十年一轮换,清江造船每年610多艘。也就是说十年就要造六千艘,也就是天下漕船有50%以上是淮安造的,剩下就是各地在本地造的。淮安因此成为全国漕船制造中心。

另外,南宋时黄河夺淮以后,淮安就由淮河和运河的交汇处,变成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黄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难以治理的多沙河流,她的特点就是易淤、易决、易徙。明朝的时候,漕运总督兼理河道,明朝中叶以后,由于黄河矛盾突出,经常会妨碍漕船运输,就临时性封了个官——河道总督,即总河,负责把河道弄好。有时候漕运总督兼河道总督,负责解决这个问题。到了清朝,实行河、漕分治,分别封官。河道总督初驻山东济宁,康熙十六年,靳辅做了河道总督以后,就把河道总督衙门从山东济宁迁到清江浦。这是一个标志,淮安从此又成为黄、淮、运河道的治理中心。河道总督署在清江浦这个地方,总共有183年。

黄河的治理,从历史上讲治理难度非常大,历朝历代在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最多的,所以在淮安有“水大头”之称。国库的银两有相当大一部分消耗在这里。在清代,国家的财税收入,每年大约有1/8左右花在这里,最高的年份甚至达到1/6,比现在的三峡大坝厉害多了,因为国家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这个地方。这里要“束清、刷黄、济运”,一个洪泽湖大堤,140里长,动不动就决口,黄河更是决溢频繁。哪一次决口不要花国库几十万两、上百万两银子?每年正常的修缮费用拨到河道总督衙门的,就500多万两。加上堵决临时追加的专项拨款,平均每年实际花在河道总督衙门里面的钱都在近千万两。而康熙时代,每年的财政税收也只有几千万两。

河道总督衙门在清江浦,每年国库银两大量地进来,大量地在这个城市消费。河道总督下面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官府衙门,形成清江浦“官比士民多”。所以这个五大中心,就把淮安撑起来了,这五大中心也是淮安与扬州、苏杭不同的地方。

淮安还是淮北盐运分司驻节之地,是淮北盐的集散中心,也是两淮盐集散的次中心。

兴衰,再现淮上江南盛景

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漕粮转送中心、漕船制造中心、黄淮运河道治理中心、淮北食盐的集散中心,这五大中心加上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水陆大码头,共同造成了这个城市的繁荣。那时,“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有上百万的人口,那是一种什么景象啊!

然而,这个城市衰落也快。1855年黄河北徙后,河道总督衙门撤并,之后实行漕运转海运,这样一来,五大中心有四大中心没了,到民国20年实行盐政改革,淮北食盐集散中心也没了。仅仅70多年间,五大中心就全没了。这样城市迅速就衰落下来了。

    旧时淮安曲折兴衰的历程,也正是大运河兴衰的缩影,时序变迁,如今的“运河之都”已不再随大运河之水摆荡飘摇,但她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枢纽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淮安,在保护与修复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也正在创造着自己新的历史。

 
 
杂志介绍
国家名城委会刊《中国名城》杂志,是独家报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发展与转型成就的专业性期刊,旗下《中国名城•文化专刊》在秉承《中国名城》杂志责任与使命的同时,深度探寻名城魅力,打造面向城市精英的城市文化新媒体,为中国城市量身定制专业化的、具有中华核心文化价值的国际传媒专刊,构建中国城市文化品牌。
 
  《中国名城·文化专刊》北京采编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6号华亭嘉园E座8G
邮编:100029
电话:(86)10-82857559/82858779
邮箱:thecityculture@163.com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090161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