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联系我们       返回主站
 
  首页 > 历史文化
 
千年水工 世界遗产
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之举全球瞩目,淮安则以丰富厚重的古代水利工程遗产成为国家文物局首批申遗名单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历经千年沧桑的玄武岩条石,抵抗过无数次洪水的古坝,至今仍能发挥作用的大闸,遍布城乡的古代水工遗址……淮安简直就是一座中国水利工程文化的博物馆。

清口枢纽 雕刻时光

通联江、淮、黄的纽带

早在黄河夺淮之前,清口地区自古便是邗沟北上西进的纽带,是淮南、江南等中国南方地区联系中国北方的水道中枢

南宋时期黄河夺淮,带来大量泥沙,加上黄河、淮河、运河在清口交汇,使清口水沙变化情势复杂,于是大量的古代水利工程在此应运而生。

京杭大运河的咽喉

隋统一中国后,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五大水系,清口是这一庞大网络的转轴。通过这一转轴,向西溯淮河而上至盱眙分为两支:南面一支可达安徽、河南南部一线;北面一支沿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可通达洛阳。向北溯泗水而上至今徐州市区亦分为两支:一支为泗水本身中上游段,可与济水相接,与黄河相通;另一支沿古汴水(北汴)上溯,亦可达黄河进洛阳。元朝定都北京后,运河在清口转向北上,经山东直达北京,航道缩短近1000公里。

这里的遗迹丰富厚重

南来北往的漕船每至清口,需过淮、穿黄,形势极为复杂。为保证漕运的畅通,明清两代在清口修建了数量众多的工程以解决泥沙淤问题,也为今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清口地区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运河及相关水工遗址众多,可誉为中国水工历史博物馆。

古清口如今已经发生了沧桑变化,但古清口范围的码头、杨庄等地仍存留多珍贵的运河文化遗存,如码头镇保留的明清时期形成的U形里运河故道,康、乾二帝亲自定线的“御坝”等古挑流坝,乾隆重修惠济祠和阅河诗等御笔碑刻。

这里的故事都是大手笔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亲至清口视察。乾隆十六年(1751年)首次南巡时谕建高堰石减水坝两座;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时谕建天妃运口拦黄坝、御坝(今存);四十五年(1780年)第五次南巡谕建武家墩石工,拓展陶庄引河。与此同时,清口还实施修了建束清坝、御黄坝、浚张福口、裴家场引河等工程。

清口作为大运河上的重要枢纽,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了整个大运河的历史,而且期间从未中断过,这是大运河沿线其他任何一个枢纽都无法相比的。

 

 

洪泽大堤 水工奇迹

 

陈登始筑捍淮堰

东汉末年,淮河两岸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誉。为了强兵足食,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工作。广陵郡太守陈登经过认真考察,认为淮安一带土肥水美,只要筑好堤坝,即可旱涝保收。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主持修建了从武家墩到西顺河镇三十里长的堤堰,并取名叫捍淮堰,亦称高家堰。1800年前成功修筑的捍淮堰是洪泽湖大堤的雏形。

潘季训修炼“石工墙”

从明万历八年(1580年)起,三次出任河漕总督的潘季训主持增筑直立条石护坡,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171年内,筑成长60.1公里、高78米的石工墙,蜿蜒曲折,甚为壮观。且规格统一,是用长0.81.2米、宽厚各0.4米的6万多块条石砌成,筑工精细,这些从山东和盱眙等地运来的玄武岩条石,据测算共有60万立方米之多。石工防浪墙以密桩作基础,墙顶及吃重部位的条石皆用蝴蝶形铸铁扣勾连。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

靳辅坦坡工艺超前

康熙十六年,靳辅莅任河督,他对黄、淮、运形势进行调查后即展开护堤工程。他“借旧石工留宽两丈暂为外障以防风浪撞激,又于后身开槽钉柱砌石,俟新工筑定根基,再折旧工,选用其旧工底石,”在洪泽湖大堤上修筑坦坡。这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创举,即使在今天,这种在高堤上修筑坦坡的手法仍然是防浪、固堤的有效举措。

皇家重金护佑堤坝

清代极其重视洪泽湖大堤,投入巨资加固堤堰,同时在堰堤上建造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减水坝,分别相应于道家的水、火、金、木、土五行,以求巩固堤防。还在大堤上建造10余处寺庙和“十一座石头堡”,以便观察水势祈祷神灵。洪泽湖大堤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面貌。

中国水文化的永恒载体

洪泽湖大堤在古人与黄、淮水系的斗争实践中形成,蕴含着丰富的水文。洪泽湖大堤作为古代治水的产物,有关堤坝技术的记载史不绝书今天的洪泽湖大堤还在为我们提供永享不尽的文化与美学价值。

 
 
杂志介绍
国家名城委会刊《中国名城》杂志,是独家报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发展与转型成就的专业性期刊,旗下《中国名城•文化专刊》在秉承《中国名城》杂志责任与使命的同时,深度探寻名城魅力,打造面向城市精英的城市文化新媒体,为中国城市量身定制专业化的、具有中华核心文化价值的国际传媒专刊,构建中国城市文化品牌。
 
  《中国名城·文化专刊》北京采编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6号华亭嘉园E座8G
邮编:100029
电话:(86)10-82857559/82858779
邮箱:thecityculture@163.com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090161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