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联系我们       返回主站
 
  首页 > 名城名人
 
周恩来童年在淮安
淮安 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镇淮楼上放风筝、听鸽哨;文峰塔旁和小伙伴挖野菜、尝野果;状元楼听书励志;少年时代钟爱的淮扬菜与茶馓……他在淮安度过了一生最初的12个春秋,在他的身上深深的嵌入了家乡文化的烙印和挥之不去的少年童趣。

周家的“主宰”云门公

春风送暖,海棠飘香。我们来到了一代伟人、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淮安。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他的曾祖父周光勳、二曾祖父周光焘到苏北淮安游幕,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以260两白银买下淮安驸马巷一处老宅,成了周家在淮安的主要基业。

周光勳生有五个儿子,一个个学业有成,前四位都当上了知县、知府、知州,只有老五只当到典史。在明清两朝九品十八级的吏制中,知府、知州是正五品的官,典史是最末一等的从九品。

其中老四云门公(谱名骏龙,后改名攀龙,再改名起魁,号云门)就是周恩来的祖父。

云门公先在淮安府当文案、总文案,后来又从署理知县到正式担任知县。据有关档案记载,云门公曾先后任过阜宁、桃源(今泗阳)等知县,还任过海州(今连云港)直隶州知州。

他在镇压捻军和治水等方面均有建树,为此,清廷还向他赏戴过花翎。因此,云门公一度成了周家这一支系的“支撑”和“主宰”。

云门公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老二周劭纲(谱名贻能,字懋臣,后改名劭纲)即是周恩来生父。

母传子效,谈判与外交能力始于斯

  旧时结亲讲究门当户对,云门公与曾任清河知县的万青选早就在官场上相识。因此,周万两家结了姻亲: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嫁给了周贻能为妻。

  1898年3月5日,周贻能夫妇生了周云门这一周家支系的头男长孙,这个人便是后来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

  他在淮安这座古老的名城里,一共生活了十二个冬夏寒暑,名城丰厚的文化积淀,淮水孕育的风土人情,无处不在影响着伟人的成长。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出生于知县大人的家庭,从小就见多识广,又特别受到她父亲的宠爱。以致万老太爷判处疑难案件、处理政事时也喜欢把他的爱女带在身边,使万氏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她长大后特别会调解家庭纠纷的能力。

母传子效,这对周恩来后来处理国际、国内、党内、党外那些复杂的问题以很大启发。周恩来后来杰出的谈判能力和外交能力无疑都与母亲的早年影响是分不开的。

嗣母陈氏,为少年周恩来打下英雄烙印

周恩来出生不满周岁时因年轻的小叔父周贻淦病危。在中华民族的旧观念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周家门族里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周贻淦一门绝续了香火,就将周恩来出嗣过继给小叔父为子。小叔父病故后,周恩来便与嗣母陈氏相依为命。

嗣母陈氏是个能识文断字的女子,而且由于年轻守寡,便把恩来当作“命根子”来抚养。

这样,周恩来在很小时,陈氏便教他认字、念唐诗宋词,还给他讲故事,说戏曲。陈氏常讲的有:《岳元帅朱仙镇大捷》、《梁红玉金山击鼓》、《沈状元毁家抗倭》、《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忠节公虎门殉国》等等。

周恩来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无论是对历史事实还是传说故事,都希望能寻根问底,探个究竟。

陈氏母亲便尽量满足儿子。她雇上黄包车,拉上她和儿子一起去县东街的关天培祠,兴文街的胯下桥和古枚里街的韩信钓鱼台、漂母祠等名胜古迹实地浏览、踏勘。韩信的忍辱胯下是周恩来在长期革命征途中经受无数委屈而仍然矢志不移的榜样和原动力,而关天培的虎门殉国又从另一个侧面孕育着周恩来成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直到他在天津读书时,家乡淮安有关韩信的钓鱼台、漂母祠还萦绕在他的脑海。

周恩来曾在有关杂志上写下过“谁知一掷鱼杆后,忽地淮阴有伟人”。“漫言宫锦傲渔蓑,渔舍侯门两若何。果使功成返渔钓,君臣今古白头多。”

从这些诗作里不仅可以看出他对家乡风物的怀念,还看出他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的深刻理解。而对于小时他在关天培祠里读到的林则徐挽关天培联,周恩来一辈子也没有忘记。

1958年会见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他脱口就背了出来:“六载固金汤,问何时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镇淮楼上曾留下少年情谊

驸马巷的周家位于城市中心的镇淮楼西北,与镇淮楼相距只有300余米。镇淮楼是一座宋代建筑,庞大的基座下横跨中长街,飞檐翘角的两层楼耸立在高高的基座上,是当年淮安城里最宏大的建筑。

周恩来小时,每年重阳节都和家人一起登上镇淮楼,谓之“步步登高”。周恩来也曾和他的表哥万叙生一起在楼上放过风筝、放过鸽子。

北平解放之初的1949年8月25日,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会见他的童年好友、表哥万叙生时,还回忆起镇淮楼,说:“你的鸽哨子做得真好,鸽子在鼓楼(指镇淮楼)上一放,全淮安城都能听到你那清脆动听的鸽哨声。”

万叙生也夸他这位已经成长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的表弟,说:“你也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做鸽哨难度那么大,可我只教你一两遍,你就会做了。”说毕,这兄弟俩都哈哈大笑。

1910年春,周恩来离开淮安的前一天,他还特意登上镇淮楼,深情地凝望着淮安的桥溪巷陌、亭台楼阁,好像他要把这座古城全部装进他的记忆,永远地带走。

巍峨的镇淮楼,潺潺流淌的古运河,他们可以作证,那是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中最后一次眺望他的故乡淮安,从此他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踏上为国为民的求索之路,却再没能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两件事令周恩来刻骨铭心

  雄立在勺湖之滨的文峰塔是名城淮安的第二座象征性建筑,建造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塔高13丈3尺,七层八角。

据淮安地方故老言传,小时的周恩来除了到文峰塔来爬宝塔,登高远眺外,还曾和小伙伴们结伴到宝塔周围踏青、挖野菜、尝野果。

1959年周恩来利用自己专机飞过淮安上空时曾在空中鸟瞰淮安,回到北京后他曾对他的秘书王伏林说:“我在飞机上看了家乡淮安,宝塔(指文峰塔)、鼓楼(指镇淮楼。宝塔、鼓楼都是淮安地方民众对这两座建筑物的称呼)都还在,里河(指城西的里运河)上还是白帆点点……

在周恩来的故居门前,还流淌着一条文渠。那时,没有自来水,淮安城市民的饮用水全靠这条文渠提供。这条渠里还能行走小船,周家当年是个大户人家,自备有一条小船,那是周家买粮买草或是外运垃圾用的。有时走亲串门遇上也住河边的就划着小船去。

1909年,年仅11岁的周恩来痛失两母,屋漏逢雨,他寄学读书的龚家又被清廷抄家,年幼的周恩来呆在家中,除了温习功课就是带领周家院子里的弟弟妹妹们出去游玩。

有一次,周恩来兄弟瞒着家人从文渠划上自家小船,出淮安北水关,穿过夹城,一直来到新城西门的状元楼。

  状元楼是淮安人为纪念抗倭英雄沈坤而建的一座楼阁。这座楼阁桥楼两兼,上层为楼,下层为桥,刚好就卡在文渠上。周恩来他们小船划到楼下时,因为水浅,就揽船上岸。碰巧楼上有一位艺人在说书,说的就是《沈状元毁家抗倭》。

  说书人那悬河般的口才,以及诙谐的话语把明嘉靖辛丑年状元、淮安人沈坤毁家招兵、打败倭寇的大义之举以及倭寇的狼狈不堪等等表演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周恩来和他的小兄弟们整个儿地听迷了,连午饭也忘了回家吃。1958年,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赴京时,周恩来还和他说起这件事:“下午,文渠上游关闸,水浅又逆流,船行很慢,到太阳快落山了,我们累得满头大汗的几个兄弟才把小船划到自家门前。吓得八婶他们家里敲起大锣,满街满巷地找。”

  “当我见到八婶踮着小脚朝我们小船这边张望时,我就想,我这回免不了要挨一顿打。谁知我上岸后,八婶一把将我搂在怀里,眼泪刷刷地往我脸上掉,我也忍不住哭了。那心里比挨了一顿打还难受!”

通过周恩来这么一段情真意切的回忆,他对少年时代听到沈坤抗倭和与八婶的亲情交往这两件事都是刻骨铭心的,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他的一生的。

淮扬菜与茶馓,总理一生挚爱 

  周恩来的家庭是一个旧的官僚家庭。那时的官僚家庭有一个共同特点:要面子、讲排场。周家也不例外。淮安虽是苏北小城,但却驻有漕运总督、淮安府和山阳县三级行政机构,加之明清两朝,黄河无数次泛滥,中央政府专门派来大员督工导淮,其驻节地被取名钦工,谓之钦差大臣督工之意。

  此外,朝廷在板闸设有榷关,河下则是盐商巨贾云集。于是,官与官、官与商、商与商之间互相宴请酬唱,在相互宴请比拼中,诞生了闻名于世的淮扬菜系。

周家作为官宦之家,家里雇请有高手厨师。这使幼时周恩来耳濡目染,其两个母亲去世后,他又担当起照顾两个弟弟的“家长”责任,以致他还未出淮安,便会烧出一手好菜。

周恩来喜欢吃的有百页结红烧肘子,红烧狮子头等等,他自己都会做。现在有记载的是1941年在重庆宴请文化人,1952年为六伯父做八十大寿等等,周恩来都亲自下厨,做出了他的拿手好菜——红烧狮子头。

1998年2月28日,为纪念周恩来百岁诞辰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淮的我国第一位世界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邱钟惠在周恩来纪念馆广场上面对现场和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动情地回忆说:“1961年,我在第26届世乒赛上夺得了女子单打冠军,十分高兴的周总理特意在西花厅请客,吃饭时让我坐他身边,把他亲手做的狮子头夹到我的碗里,我吃在嘴里,甜在心里。今天想起来,那狮子头真比金子还贵!”

周恩来还十分喜欢吃淮安茶馓。淮安茶馓在清末是朝廷贡品,治好过慈禧太后的厌食症,民国年间曾先后获得南洋劝业会金奖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

新中国成立后,凡从淮安赴京的周家亲属和县委领导都会捎带一点茶馓给周总理。但周恩来严于律己,凡收下茶馓的,他都给钱或回赠了价值超过茶馓数倍的礼品,有一次,县委送的太多了,还被他原封不动地退回。然而,这都掩盖不了他对茶馓的喜欢。

1960年,淮安县委领导刘秉衡同志赴京后,他特意提出从淮安找一位既会做淮扬菜又会做茶馓的师傅。

到京后,总理办公室童小鹏主任建议留在西花厅做总理的专职厨师。周恩来没有同意,他把这位厨师安排到钓鱼台国宾馆工作。他想吃茶馓时,就让西花厅工作人员拿去粮票和钞票,请这位淮安师傅帮忙代做。他自己的专职厨师也经常到这位淮安来的师傅那里学习淮扬菜的做法,以便更好地为周恩来做出可口的淮扬菜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伟人周恩来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他严于律己的自身改造是个重大关键,但是,淮安深厚的文化积淀,淮河文化的深厚底蕴等也都是伟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海棠花盛开着。花香捎去了人们对周恩来的思念,花香也融入了人们对周恩来的敬仰与怀念。

 
 
杂志介绍
国家名城委会刊《中国名城》杂志,是独家报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保护、发展与转型成就的专业性期刊,旗下《中国名城•文化专刊》在秉承《中国名城》杂志责任与使命的同时,深度探寻名城魅力,打造面向城市精英的城市文化新媒体,为中国城市量身定制专业化的、具有中华核心文化价值的国际传媒专刊,构建中国城市文化品牌。
 
  《中国名城·文化专刊》北京采编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6号华亭嘉园E座8G
邮编:100029
电话:(86)10-82857559/82858779
邮箱:thecityculture@163.com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090161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