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动态
   《中国名城》杂志动态
   《中国名城》杂志采访
   历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
运河广场“扬州与大运河”石刻文字
发表日期:2009/5/22 11:37:54   阅读:2326次

为了突出扬州在大运河历史中的地位,丰富扬州城区13.5公里古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内涵,2007年世界运河博览会期间,扬州在东关古渡旁建立了运河广场。受市古城办、建设局委托,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中国名城》编辑部承担了运河广场“扬州与大运河”石刻文字撰稿和大运河流向图审核工作。为了确保史实准确,文约事丰,我院联合名城研究会多名从事扬州文史和大运河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十余万字扬州运河研究书稿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字斟句酌,从二千多年运河流淌的历史长河中,按历史时期,划分为八个阶段,重点阐述扬州与大运河水乳交融的关系、重大历史事件和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展现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独特的魅力。为了画好大运河流向图,我院根据隋运河流向图、元运河流向图、民国运河流向图等历史资料,反复测量,精心标注24个运河城市方位,并确定了运河主航道和故道的大致流向。该文稿及地图已刻石完成,为古运河又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附运河广场文稿

扬州与大运河

    大运河,北起燕山脚下的北京,南至钱塘江畔的杭州,全长二千余公里,沟通了中国境内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穿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古代四大工程”;也是中国古代一项雄视百代、光耀千秋的水利壮举。大运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悠久文明享誉世界的人文景观的实物见证,是至今仍流淌的、活动的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春秋

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沟通江淮。邗沟是中国最早见于史书纪年的运河,扬州是与大运河同龄的城市,今螺蛳湾桥至大王庙段古邗沟遗迹尚存。

二、汉晋

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开茱萸沟,从茱萸湾(今湾头)向东经海陵仓(今泰州)至如皋,史称盐运河。建安年间广陵太守陈登拉直原樊良湖至末口的弯曲水道,航行便利,史称“陈登穿沟”。东晋太元十年(385),谢安镇守扬州,设平水埭,既改善航行条件,又得灌溉之利。

三、隋

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在开通济渠同时,征调淮南民十余万拓浚邗沟,又开江南河、永济渠,形成沟通五大水系、全长五千余里的南北大运河。被后世评为“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唐

河兴城旺,唐代扬州人文荟萃,经济繁荣,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四大商港之一,鉴真六次东渡由运河启航。开元二十五年(737),润州刺史齐浣开伊娄河通瓜洲,免除货物水陆转运之弊。唐末,盐铁使王播开七里港,运河绕罗城东南而行。

五、宋元

宋代始有“运河”之称。扬州创设复式斗门水闸,为世界航运工程史上一项重要创举。制置江淮等路发运使李溥在新开湖(今高邮湖)建长堤,湖运分开,漕船免受风涛之害。金兵南侵后,运河航运中断。元世祖忽必烈开会通河,运河自此由山东入江苏,形成自杭州抵北京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新航道。

六、明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平江伯陈瑄重浚扬州运河,开白塔河、北新河入江水道。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知府郭光复开城南宝带河,形成著名的“运河三湾”,解决水道阻浅难题。

七、清

清中期,扬州建成“归海五坝”、“归江十坝”,控制黄淮水患。借运河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康乾皇帝六下江南,扬州达到鼎盛时期。咸丰年间,黄河决口,运道自济宁以北堵塞,难以救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因海路、铁路运输兴起,运河漕运停止。

八、当代

新中国建立后,运河扬州段拓浚河道,裁弯取直,加修提防,废坝建闸,1958年开新运河直接入江,兴建“挹江控淮”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20世纪末,扬州定为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口,大运河为输水干线。扬州市政府实施古运河整治工程,形成13.5公里城区段古运河风光带。2007年9月,经国家文化局批准,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成立。

发布时间:【2009-1-6 16:40:02】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