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9日,台湾《人间福报》总主笔、环境与发展基金会董事长柴松林莅临扬州讲坛,阐释“内在的财富”。演讲前夕,《中国名城》杂志就政府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请教了柴松林教授。 柴松林(1934—)经济学家、政论家。辽宁开原人。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毕业,后在法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专业是经济统计学及社会统计学。著有《统计学》、《高级统计学》、《商业算术》、《统计制图》和《良心—柴松林专辑》。数十年来,为台湾环境生态保护运动、消费者保护运动、妇女权利运动作出先驱式贡献,被称为“台湾的良心”。由他一手创办的“消基会”在台湾一直致力推动消费者保护运动,连带着也推动台湾整个商业运作的改良,他因此被誉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人”。两次获得美国民主基金会颁赠的“杰出民主人士”奖。 银发如斯,已经70多岁的柴教授,谈及人权,说:“人权从来是向统治者争取的。”在长期从事民运的过程中,尽管受过打压,他却坚守不当官、不参政的原则。创下不是立委、官员,却能推动、制定重要法规,用和平手段,达成比政治夺权还要好的效果。在记者会上,柴教授忆及恩师的话语,走一条没有多少人愿意走的路,与名无关、与利无关的道路,一样能够帮助别人、监督社会,一样可以影响这个世界。柴教授正是这么一路走来。 柴教授的人生观朴素而富于教益,他说:“我只信仰一句话——人是有缺陷且不完全的。每个人都如此,我也不例外。只希望有一天通过自己这辈子的努力和自我成长的结果,变得更接近那所谓的理想状态,在人生结束时,觉得自己没有虚度。”“人活得快乐,原因有很多种,因为钱或因为权,而我只是想成为对别人而言有用的人,别人对我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柔和谦虚的柴教授,慈颜爱语,让周遭的人如沐春风。教授主讲的“内在的财富”促使每位听讲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建立自我的信心、自我的期许和自我的目标。





柴松林教授为《中国名城》题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