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动态
   《中国名城》杂志动态
   《中国名城》杂志采访
   历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
扬州会馆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表日期:2010/3/30 14:18:34   阅读:2612次

  扬州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商业都会,至今仍遗留着众多的明清时代的商业会馆,见证着扬州的繁华与富庶。为了充分展示会馆的发展历史,增加古运河风光带的人文韵味,旌表明清以来各地商贾名士为扬州古城建设作出的贡献,2008年扬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南河下古运河畔建立会馆广场,通过解读、勒石与展示等方案,再现会馆的风云变迁,为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和文化扬州建设增添浓郁的文化气息。受市古城办、建设局委托,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中国名城》编辑部承担了扬州会馆课题研究工作。为了充分展示扬州会馆辉煌的历史,我院联合名城研究会广泛邀请从事会馆研究的晏炳森、朱宗宙、赵立昌等专家、学者,从基础资料入手,逐一梳理扬州历史上的会馆、会所、恭善堂、公所、公会、联合会等,截止民国三十八年(1949),共统计会馆、会所、恭善堂、公所、公会、联合会30余处,除少量因年代久远、物事变迁无迹可寻外,上述大部分会馆、公会均已实地勘察,并取得宝贵的一手资料。为了搜集扬州名宦商贾在外地建立扬州会馆的情况,我院又不厌其烦地在浩瀚的史海查找相关资料,并奔赴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调查当地扬州会馆变迁历史和现状。在完成10万余字会馆课题研究文稿的基础上,我院三次召开专题研讨会,经集思广益,反复论证,最终确定12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代表性的会馆在广场勒石解读。为了形象展示会馆的面貌和方位,我院还以清代画家尚兆山所绘的扬州府图为蓝本,以广场地面为画稿,通过精心设计和雕琢,再现清代盛世时期扬州城城墙耸立、城门巍峨、街巷密布、古迹众多、会馆成片的历史。会馆广场已于今年4.18前顺利竣工,成为广大市民了解扬州会馆历史和文化的最佳去处。

 

附扬州会馆简述及12处重要会馆简介

 

会馆文化广场

 

  会馆亦称“公所”。为中国旧时都市中外埠同乡或同业的组织机构。汉京师已有外来同郡人的邸舍。明永乐年间会馆名称正式出现,清代更加盛行。一般以县、府、省为单位,也有由相邻地区合组的。设在京师的会馆多由各地官员士绅组织;设在商业城市的会馆多由各地工商行帮组织。一般为同乡和同业内部的利益服务,常为本组织内部有力者领导或把持。

  扬州挹江控淮,开大运河之肇端,自古为南北通都大邑和盐业枢纽、漕运中心,是百货集散、商业繁荣、人文荟萃和对外联络交往的历史文化名城。明中叶已有山陕等地商人设立的同乡组织,万历年间梅花岭畔已为会馆聚集地。清代,扬州商业繁盛,各地会馆多迁至新城运河边,除浙绍会馆、宁波会馆、京江会馆由丝绸、金融等业商人设立外,其他会馆多由各地盐商设立,如岭南会馆、湖南会馆、安徽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旌德会馆等。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扬州士绅名流也开始设立会馆,尤以阮元在北京主持拓建的扬州会馆最为知名。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加之盐纲改革,扬州出现跨地区的行业会馆,如四岸公所、场盐会馆等。民国时期,行业公会、同业联合会兴起,各地会馆随商帮的衰落而退出历史舞台。

  会馆留下了外埠人在扬州创业经营的足迹,加快了扬州经济、文化、人才交流的速度,推动了明清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扬州城市交通史、物流史和商贸史的“活化石”,也是外埠商人的精神家园和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了充分展示会馆的发展历史,增加古运河风光带的人文韵味,旌表明清以来各地商贾名士为扬州古城建设作出的贡献,2008年扬州市人民政府在南河下古运河畔建立会馆广场,精选会馆12处,通过解读、勒石与展示等方案,再现会馆的风云变迁,为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和文化扬州建设增添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岭南会馆                 地址:新仓巷4-1号-16号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民房,后由吴焕公记、梁聚泰、卢大昌等十七户广东场运盐商于清同治八年(1869)捐银改建为岭南会馆。光绪九年(1883)增修。会馆占地七亩余,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群,各五进,共有房屋百余间,另有花园、戏台及磨砖照壁,今中、西路建筑尚存。砖雕门楼体量宏大,纹饰精美。楠木正厅木雕镂空纹饰精妙娴熟。两廊存有《建立会馆碑记》及《扬州岭南会馆章程》等碑刻四通。

 

    二、湖南会馆(棣园)                地址:南河下68号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棣园旧址。始建于明,初名小方壶,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包松溪改建为棣园。光绪初,湖南籍盐商捐资购建为湖南会馆。原占地面积十余亩,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群,有房屋一百余间,另建有湘园等。内设豫太祥、豫太隆盐号。现存砖雕门楼,是扬州保存最完好的会馆门楼。门内尚存观戏厅、蝴蝶厅等建筑。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曾国藩来扬时曾住此。

 

  三、山陕会馆    地址:东关街250号-262号,剪刀巷2号-6号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陕西盐商联合修建,是最早在扬州设置的会馆。原馆址在旧城南门街,清初迁至东关街。会馆占地面积5亩余,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群,主房七进连贯,有大厅、楼廊等房屋百余间,门墙形制具有山西建筑特点。1949年,会馆神台改称共舞台,开演扬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苏北治淮总指挥部改为招待所。现存东路七进房屋、门楼及会馆地基北墙、西墙界址碑刻。

 

  四、湖北会馆                     地址:南河下174号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同治年间(1862-1874),湖北籍盐商捐资购建。会馆原占地约两亩,由东、西两路建筑组群,房屋数十间。民国二十三年(1934)会馆遭盗卖,翌年由湖北人杨国卿联合仪征十二圩及镇江同乡诉讼收回,并予修缮。现存东路楠木大厅和串楼(又名念佛楼)。楠木厅前后有卷棚,用材考究,木构件镂空雕饰“喜雀登梅”、“鲤鱼跳龙门”,形象逼真,技法精湛。

 

  五、浙绍会馆                         地址:达士巷54号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最早有碑刻记载的会馆。原在旧城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浙东商人张履丰迁此。道光十八年(1838),绍兴商人岑建功等重修会馆,原有园林叠石花木之胜,杉木正厅体量宽敞。民国二十二年(1933)董事何于臣等将内宅租给名医谢紫石,作为浙人同乡会诊所,其正厅亦曾改作东越庵。现仅存正厅、小花厅等建筑和《重修浙绍会馆记》等碑刻两通。

 

  六、宁波会馆(达士巷民居群)        地址:达士巷20号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银楼会馆。浙江宁波商人清末时购建,为银楼业同行商讨市场金银行情、议定金银牌价高低、涨落的场所。原主房前后三进,面阔三间。砖雕门楼上石额仍存,馆内曾挂有孙中山所誉的“甬商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的书法。宁波商人经营的金银饰品设计时尚,款式新颖。该会馆已具有银楼业行业公会性质。

 

  七、旌德会馆      地址:彩衣街90号-94号,弥陀巷3-7号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安徽旌德盐商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购屋兴建,是扬州最早有房契的会馆,也是最早建立的会馆之一。建筑格局保存较好,房屋东、西两路组群,主房七进延伸。有土地祠、二门楼、厅房、楼屋等,正厅为文昌厅。民国时曾在此兴办小学。会馆另有彩衣街、运司街、埂子街等多处产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会馆靠房租收入,仍能正常转运。

 

  八、四岸公所                      地址:丁家湾118号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末民初,为湘(湖南)、鄂(湖北)、赣(江西)、皖(安徽)四省盐务通商口岸联合办公场所。四省盐商于此平抑盐价,商讨食盐产、供、销、运等事宜。占地面积七亩余,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群,有各类房屋九十余间。现存明代楠木大厅,砖雕门楼体量宽大,两边有吊角箩底砖八字墙。

 

  九、场盐会馆                地址:新大源62号、64号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晚清盐商中场商捐资购建。是场盐盐商平抑盐价,商讨食盐生产的聚会场所。扬州盐商分为场商、运商、食商。场商主要在盐场从事食盐的生产、计量、存储、转卖。会馆东、西两路建筑组群,主房前后各三进。东路门楼磨砖砌筑,至今仍存。

 

  十、淮南公局          地址:广陵路290号,原左卫街84号

  清光绪十二年(1886)淮南盐业场、运、食商捐银一万二千两购陈蓉珍、陈云珊祖遗房产,作为淮南盐务办公场所,称淮南公局。占地面积近六亩,东、西两路建筑组群。原有房屋一百余间。南北主房九进连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东路建筑改建为百货商店,现存西路主房两进,楼厅内寿字雕栏及柏木卷棚保存较好。

 

  十一、安徽会馆          地址:南河下26号(原花园巷内)

  安徽盐商在清代捐资购建,光绪年间北洋大臣李鸿章来扬州时曾驻节于此。正厅内供皖籍先贤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徽商于此创办安徽旅扬公学,翌年改称安徽公学,民国年间改为花园巷小学。会馆北面房屋多已改建,现东面存有平房、楼房,西有大厅和柏木楼各一座。

 

  十二、江西会馆               地址:南河下湖南会馆东侧

  江西盐商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捐资购建。以经营盐业为主。由东、中、西三路建筑组群。中路大厅面阔三楹,规模宏大,屋宇华丽。对门又建有庾园,园内点缀精巧,花木亭台,各擅其胜,颇有“庾信小园”之遗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淮南众运商曾在江西会馆开办“运商旅扬公学”。1937年毁于兵火。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