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9—11日,第五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分别发表主旨演讲。论坛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主持,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化厅、无锡市委等有关领导,以及来自韩国、日本的遗产保护专家,全国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高校代表、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举办无锡论坛,是根据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和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共同倡议,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无锡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物局承办。旨在探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热点、先进理念,研究和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保护和公众参与的氛围,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2006年正式永久落户无锡,体现了国家文物局对无锡的厚爱、鞭策和鼓励,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又一件重要事件。
此前,论坛已经成功举行了四届,每年确定一个国际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课题,先后围绕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遗产四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取得丰硕成果并通过了《无锡建议》。四年来,论坛已经成为无锡学习各地经验、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推进器,更成为一个争鸣学术、反映文化遗产保护前沿动态的风向标,对推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产生积极影响。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遗产,为人类文明世代传承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产业价值等。截至2009年,已有59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单霁翔作了题为《加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人类文明创造了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遗产,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化历程,人类社会所关注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诸多焦点,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文化景观遗产的提出和相关保护理论的进步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重大发展,尤其是,文化景观遗产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文化景观遗产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概念,许多关键性的概念和相关思考仍处于发展与深化的阶段,在文化景观遗产的认定、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估以及保护方法的应用实践等方面,还存在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功能性,并可以划分为:城市类,乡村类,山水类,遗址类,宗教类,民俗类,产业类以及军事类等共计八大类型,为人类文明世代传承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当前,文化景观遗产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来自保护理念方面的差距,来自开发建设方面的破坏,来自社会变迁方面的压力,来自生存环境方面的威胁。因此,积极倡导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我国现有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念和体系,需要从以下途径不断充实、提高、完善:确立科学理念,把握发展趋势,建立法规体系,深化专项规划,加强基础研究,探索有效机制,创新实现方式,提高能力建设。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可持续的历史性事业,不应该局限在保护和维护现有的文化景观遗产上,而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长远的眼光,将具备潜力的文化创造成果培育为未来的文化景观遗产。同时,也不能一味照搬国际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理论,应当根据我国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进行创造性实践,走出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实践道路。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景观遗产无论在性质判断和概念阐述上,还是在保护理论和实践方法上,都存在着理解上的混淆,缺乏清晰的界定。尤其是当前,文化景观遗产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被破坏、消失的危险,保护刻不容缓。对此,应该结合我国文化景观遗产资源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开展研究,不断调整和完善保护的策略。
杨卫泽作了《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水平,加快建设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无锡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融合历史悠久的吴文化,形成了以太湖、锡惠山麓、运河为轴心的 “江南文化景观”格局。文化景观作为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近年来,无锡以全面治理太湖为契机,重塑环太湖景观,复原惠山古镇,整治运河风貌,再现山清水秀。
同时,为了保持文化多样性,加强乡村景观保护,建设吴源遗址景观带,深入挖掘江阴、宜兴两市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景观。无锡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工作体会是:治太保源,巩固根基;做好“加减”,留陈出新;探索机制,健全法制;产业结合,良性利用;以人为本,持续发展。下一步,无锡将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利用,全面建设“高科技产业城、生态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和“幸福市(县)区”,把无锡建设成为幸福安康和谐宜人首善城市。
论坛期间,专家们通过实地考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并原则通过《关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