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盛 蓉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在全球城市化、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作为经济和人口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群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在中国,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主体形态”,其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决定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境界。《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主持完成,是2013年首次发布的《城市群蓝皮书 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的升级版。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六城市群进行综合考量和客观评价,主旨是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1.研究对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山东半岛 在2013报告三大城市群、34个城市的基础上, 2014报告在研究对象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中原和成渝六个城市群,在数量上增加了一倍,涉及城市总数达到87个。 图1 中国六城市群空间分布图(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苏晓静博士制图)
表1 2014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的研究对象
城市群 |
城市 |
京津冀城市群 |
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 |
长三角城市群 |
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南通、泰州、扬州、镇江、常州,浙江省的湖州、嘉兴、宁波、舟山、绍兴 |
珠三角城市群 |
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 |
成渝经济区 |
重庆市、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 |
中原经济区 |
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商丘、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河北省的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 |
山东半岛城市群 |
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 |
新增的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分属于中西部及东部二线城市群,研究对象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合理,丰富了对中国都市化进程的认识和判断。同时,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2011年这六大城市群城市数量占全国全部地市级城市的30.63%,地区生产总值占所有地级城市的52.30%,年末人口占40.74%。这些城市群的发展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基本反映了中国城市群整体发展趋势。
2.框架调整与数据说明
2014报告沿用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框架》,包括5个一级指标(城市人口指数、城市经济指数、城市生活指数、城市文化指数和城市首位比指数)、16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二级指标未变,三级指数比2013版减少了两个。 由于研究对象扩大导致的数据可得性因素的变化,为保证评价更加科学合理,数据真实可靠,2014版指标体系以2013版为基础,在保持一级、二级指数不变的基础上,将原有的43个三级指标调整为41个,去掉了“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两项经济指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各地区统计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些城市的“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两项统计数据不完善,特别是中西部很多城市的相关数据缺失严重,考虑到今后的报告将会包括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城市群,所以删除了这两项指标。二是由于统计口径问题。以“进出口总额”为例,各城市的统计口径不一,直接影响了数据的采集、标准化及可比较性,本着“疑者不用”的原则,从指标体系中去除。三是依据我们对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城市群是一个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整体结构上具有合理层级体系,在空间边界、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城市共同体,城市经济指数只是测评城市群发展水平的一个方面,而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城市群的均衡与全面发展。由于不以经济增长为重点,所以删除“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两项三级经济指标,并不会影响到以评估促发展的主旨和大局。 本年度报告中的各项数据,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城市群数据库》。与一般以月度、季度为统计标准的经济类指数不同,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研究时段上,由于城市群指数研究涉及的对象多、范围大、层次繁复,加上各城市的数据统计口径和发布时间不统一;二是在研究对象上,由于本报告涉及的数据来源广、种类多,特别是涉及到生活、文化等软性指数,相关部门这些数据的统计与发布不仅零散,存在空白,而且也明显滞后于相关经济社会数据。就此而言,尽管本年度报告的数据截至到2011年,但已是目前中国城市群发展最新和较为全面的数据,其相关指数分析与观点,也客观呈现了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最新进展、主要问题和总体趋势。
3.2014中国城市群综合指数排名及主要评价
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市化进程理论”、自主研发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框架(2014版)》及《中国城市群数据库(2014版)》,课题组对中国六个城市群发展指数展开研究,主要指数排名及评价报告如下。 排在第一位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在五个一级指数中,长三角的城市生活指数排在首位,城市文化指数排在第二位,其他三个指数均处于前三位。相比于其他五个城市群,长三角在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和城市层级体系的发展相对比较平衡,表明在经过30多年的磨合与一体化进程之后,一种良好的层级体系与合理的协作机制正在生成。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长三角的主要优势在于经济发达,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GDP均位于全国前列,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地位日趋稳固。但其最大的软肋仍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等的排放量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群。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明显落后于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及成渝经济区。但相比于2010年,2011年长三角可持续发展指数已有所改善,工业废水和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显著下降,反映出长三角城市群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大和加快。 排在第二位的是珠三角城市群。在五个一级指数中,珠三角在城市人口指数和城市经济指数上均位列第一,在可持续发展二级指数上排在全国城市群的首位。但珠三角的生活指数和首位比指数均位列第五,基本处于中等靠后的位置,前者仅超出了经济总体上不发达的成渝经济区,后者仅强于城市群内部差异最大的京津冀。在城市文化指数上与长三角、京津冀也有较大差距。以年接待游客数量指数为例,2011年珠三角接待游客量出现明显下降,从上一年的3.6亿人次跌至2.8亿人次。基于本报告的指标设置及引导作用,珠三角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文化资源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科技文化创新能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是未来应该重点改善和发展的领域和方向。 排在第三位的是京津冀城市群。在五个一级指数中,京津冀的城市文化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五个城市群,经济指数和生活指数有较好表现,分别位居于第二、第三的位置。以北京为首位城市的京津冀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在区位、政策、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文化中心。与2013年报告的结论一致,京津冀发展的最大问题依然是城市群的内部差异和两级分化严重,距离一个理想的城市群——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整体结构上具有合理层级体系,在空间边界、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城市共同体——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这还说明,在文化、政治、经济、人才等方面优势明显的首位城市北京,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区域一体化发展仍停留长期停滞在研究层面和启动阶段。但自2014年开始,由副总理张高丽担任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京津冀城市群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步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2012年以后新数据的不断补充,京津冀在均衡发展上必然会有良好和突出的表现。 排在第四位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五个一级指数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人口指数和首位比指数均位居第二,表明其优质人口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群内的各城市发展较为均衡。凭借这两个排名第二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超过了体量比自身大得多的中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成为我国城市群第二方阵的重要代表。优质人口素质高是山东拥有丰厚的齐鲁文化并传承较好的感性证明,而内部发展较为平衡则与该城市群只包括沿海8个发达城市,以及将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等抛给中原经济区密切相关。其中,最需要关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文化指数垫底”。这与本报告的指数设置与目标导向有关。文化指数包括城市文化资本指数、城市文化魅力指数和城市文化创新指数三个二级指标,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传统文化资源与资本等“硬实力”上不弱,关键是城市群的文化魅力和创新能力未能充分释放出来,也可以说是“有大本钱但没有做出大生意”。这种悖论在我国二线城市群中相当普遍,是今后各城市群在文化建设中亟待关注和突破的困境。 排在第五位的是中原经济区。在五个一级指数中,中原经济区的城市生活指数位列第二,表明从生活成本和便捷度等指标看,中原经济区的宜居水平在六个城市群中相对较高。但正如俗话说“河南是养穷人的地方”,所以对这个排序不宜做过高评价。同时,中原经济区的城市人口指数倒数第一,城市经济指数和文化指数均倒数第二,前者揭示出“人口大城市群”与“人口强城市群”、“人口数量”与“优质人口”的突出矛盾,后者则显示出中原经济区在整体上发展程度不高,与东部发达城市群有着明显差距。城市人口指数倒数第一与城市经济指数倒数第二,还表明人才不足与就业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主要障碍。此外,城市经济指数倒数第二还揭示出当前的经济增长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区域经济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排在第六位的是成渝经济区。在五个一级指数中,成渝经济区首位比指数位列第一。对此应一分为二地看,这固然说明成渝经济区内部差异较小、发展比较均衡。但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在整体不发达状态下的“原始和谐”,是区域内各城市发展水平都比较低的集中体现。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成渝经济区虽然在中西部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但与东部发达城市群相比仍相当落后,这是成渝经济区的人口指数和生活指数垫底,人口指数倒数第二的主要原因,经济的不发达制约着城市群的总体发展进程。其次,成渝经济区虽有重庆、成都等核心城市,但与上海、广州、北京等核心城市相比,辐射能力弱、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如成都作为中国著名的休闲城市相对,不仅整个区域的恩格尔系数偏高,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一直比较大。此外,作为西部城市群,成渝经济区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投入,具体表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从业人员相对较少、图书馆等文化事业落后等方面,这在整个西部也具有很强的典范性,是国家在文化政策和资金配置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低层次的和谐,走向高层次的发展,是成渝经济区同时也是中西部城市群必须确立的战略意识。
4. 对策建议:六大普遍问题与五大应对策略
据2011年的统计,六大城市群中的地市级城市在数量上占全国同类城市的30.63%,地区生产总值占52.30%,年末人口占40.74%,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中国城市群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其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其他城市群需要研究和关注的。 根据2014报告,我国城市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发展模式上看,主要是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区域协调和一体化发展。二是从均衡发展的角度看,存在较为严重的“简单均衡”或“一城独大”现象,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从人口发展的角度看,六个城市群的失业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优质人口资源配置不均问题日益严重。四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与环境压力逐年加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五是从生活水平的角度看,城市的生活成本持续上扬而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城市群的发展质量面临考验。六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六个城市群的精神文化生态建设成效有限,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想差距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提出推进我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从总体上看,探索人口、经济、生活、文化四位一体、均衡发展的城市群机制,解决我国城市群层级体系混乱和一体化缺乏内生 动力的问题。 (2)从人口角度看,通过城市群内部的人力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的双向互动,逐步调整产业和就业的结构,积极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就业、产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3)从经济角度看,以国家区域规划中期评估为重点,变革“以GDP论英雄”的城市发展观,建立健全更全面的城市群评价体系,缩小与西方在软实力上的差距。 (4)从生活角度看,建设“宜居城市群”,解决城市经济、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 (5)从文化角度看,以文化强国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核心,实施文化城市群战略,解决城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6)从管理角度看,积极探索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将区域一体化进程从交通、旅游、物流等浅层次合作推向资本、人力资源、行政等深层合作领域。
5.专家评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后起之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林家彬巡视员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自建院以来科研成果丰硕,不断有咨政报告得到国家高层的批示,在国家战略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后起之秀。《2014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以数据为基础,用数据说话,可信度很高。同时将文化作为一级指数,也体现了研究团队的特色。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沈开艳副所长指出,《报告》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以丰富详实的材料与数据,特别是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是很好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从经济学专业视角看,《报告》中所选的“经济增长指数”、“三产增长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很有代表性,能够很好的反映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希望课题组扩大研究范围,关注长江中游城市群、丝绸之路城市群等,新兴自贸区对城市周边区域的发展带动也值得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