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古都城遗址保护面临错综复杂的问题,这些矛盾不仅来自遗址自身,更多的是来自遗址所处的城市社会因为发展所需带来的。如何协调古城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问题,则需要一种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如何才能够在对古城遗址进行合理有效保护的同时,实现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唐代渤海国古城遗址的历史沿革
渤海国的诸多古城多建筑在交通方便的沃野平原,夯土版筑城墙高大、方正、街道整齐、道路平直。尤其其京城的建设规划大体与唐代长安城的建制相仿,均由宫城、王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州、府城址,一般采取回字形,即分内、外两重城郭,县以下的城址,只作简单的方形城郭。另外、渤海国出于军事上的需要,还建筑了很多山城。山城一般属于平原城的卫城,都修筑在距平原城附近的地处险要的峰峦之上,且多以石筑城墙。渤海城池建筑初期规模较小,城的建制也不完备,到了建筑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城池建筑有了明显的变化,一般规模较大,最具代表性的是——渤海国的上京龙泉府,其外郭城周长就有16公里。
上京龙泉府是中世纪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大都市,是和当时日本奈良的平城京相比美的都城,它是仿唐都长安所建,是我国目前千年古都遗址保存最好的一处。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京龙泉府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中等城市,可谓唐代东北地区之重要名城。它不仅是渤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向东北亚传播高度发达的唐代封建文化的重要枢纽。
2.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性”规划
“保护性开发”有如一把双刃剑,既给都城遗址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也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无限的机遇。2005年在西安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西安宣言》指出,城市遗址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自然、科学或其他文化价值,也来自于它们与物质的、视觉的、精神的以及其它文化背景和环境之间的重要联系。这种认识将遗产看作动态的、复合的整体,而非静态的、独立的对象,完善了城市遗址在社会、功能、结构和视觉方面的完整性。欧洲历史城市遗址整体保护的历程表明,整体保护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是人们对城市遗址认识提高的表现。通过采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实现城市遗址物质实体、视觉景观和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全面保护。
挑战的同时也是机遇,因为这里亦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区域,未来的一切都取决于现在的决定,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引导,不仅可以实现对遗址最有效的保护,更可以改善古城遗址的景观、环境面貌,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究竟采取何种方式对遗址实施保护、通过何种措施协调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是古城遗址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从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外部来看,城市旅游产业的急剧扩张、以及城市发展对土地的大量需求不断威胁着都城遗址,使其时刻面临着被蚕食的危险;从遗址内部来看,这里环境恶劣、人口混杂、规划建设无序,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对渤海国历史遗址做“保护性”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其与自然景观的差异性,考虑如何能有效结合历史特色、地域特色、人文特色,最大发挥其特色优势。所以,在具体规划前要优先考虑一些基本原则与前提条件,对渤海国遗址的“保护性”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渤海国都城遗址的建筑艺术,虽历尽沧桑,至今尚有余存,是渤海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具体表现,所以做遗址“保护性”规划要时刻围绕这个大背景,可以利用考古发掘以及科学研究成果,首先从物质文化展示入手。物质文化展示可以包括如陶瓷类,砖瓦类,石雕类,碑碣类,金、玉、玛瑙类;建筑风格的再现;墓葬的介绍;现今可见的遗址、遗物等,使其成为展示渤海国都城遗址特色的重要环节。
第二、对渤海国历史遗址做“保护性”规划,应该侧重于对当地历史精神文化的保护,精神文化展示如绘画、文学、文字书法、音乐舞蹈、民族民俗、与日本民族友好往来的史料等,由于精神存在比较抽象,这方面的特色规划相对难度较大。具体来说,可用多种途径展示浓郁的渤海靺鞨族(即清后的满族)民俗民风,开展满族歌舞、满族体育表演、满族祭祀、满族家庭民俗参观、满族放鹰、杀年猪等活动。这些措施能加大人们对历史遗址区的人文关注,增加其文化底蕴。
第三、都城遗址“保护性”规划不仅要从人文社科、考古研究、青少年教育角度进行规划与宣传,还要考虑到风景观赏性。上京龙泉府遗址规划的主体倾向是将历史特点与相应的自然环境和旅游气氛融为一体,体现都城遗址的时空结构特色,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保护、研究、展示、观赏、游览为一体的“遗址公园”,这样才能突出美、创造美。所以,规划时还要考虑视觉刺激与艺术效应。
第四、对遗址做保护规划时,不仅要考虑纵向属于区域发展规划中的旅游业规划;还要考虑横向与城镇、水利、交通、电力、工业、农业等规划的联系,考虑与其他各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特点。
最后,本着人与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划主旨,将人与自然空间环境、社会空间环境有机融合。为尽可能地保护和延续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可以用形成民间风俗习惯的方式,来深化当地传统历史文脉。渤海国历史遗址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在规划中要时刻考虑到二者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有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
3.古城遗址可持续保护的意义
3.1承载历史记忆
历史性古城遗址之所以富有魅力,是因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因这一积淀而形成的有别于其它地区的个性特色。历史记忆,是对遗址空间环境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的整体性的历史认识,历史记忆凝固于空间环境里,反映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人们对空间环境意义的认识。由于其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又是城市中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会给未来的城市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而构成这种文化特色,正是承载于城市之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古迹遗址,“(历史遗迹)纵向的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的展示着它宽广而身后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古城遗址作为承载城市记忆的载体,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增加城市空间的多样性
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古城遗址本体及其城市空间的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更加严重。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和协调城市系统中各方面的利益和习惯。对于城市系统而言,多样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单调划一的事物对人的感官而言没有更多的新鲜刺激,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感,只有内容与形式丰富的事物,才能不断引起人的兴趣。而城市的多样性表现在两个层次,一个是由于地域性所导致的不同城市之间的多样性,另一个是一个城市内部的多样性。因而,城市中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古迹遗址,既可以突出其自身不同于其它城市的历史特色,也可以反映城市历史的厚度和广度。所以,保护好古城遗址对于增加城市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3调节遗址空间的生态环境特色
随着生态主义思想的发展,促使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狭隘的美学范畴,提出了生态节制和适度发展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节制那种对自然环境过度干预的行为,人类的活动,应该有一定限度,它不能超过一个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而由于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保护古城遗址所起到对城市进行生态调节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北京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在残存的城墙遗址周边加以绿化,形成城市绿化休闲用地,有效改善了周边地区的环境,不仅如此,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还是北京市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和挂“应急避难所”标志牌的公园。
3.4带动区域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是城市延续力、发展力和影响力的基础。
因此,加强古城遗址的保护应对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棒文化生活需求有所贡献,应让保护和整治的成果惠及整个遗址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的动力和资源。今天,城市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建构,成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城市都开始了对自己城市人文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城市中的历史城市遗址,正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古城遗址作为城市遗产的一部分,将对其的保护作为有效的城市发展的文化策略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可以增强城市竞争力,带动城市发展。
4.小结
从渤海国都城遗址环境可持续保护规划,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古城遗址保护的趋势,从整体出发,综合、全面的协调各种关系,尽可能保护遗址所蕴含的全部的历史信息,并从历史文化层面、空间结构层面、自然地理层面和城市发展层面入手,提升可持续性保护的内涵,即通过保护古城遗址,使遗址区承载城市记忆、增加城市多样性、调节城市空间、带动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雾翔. 关于大型古代城市遗址整体保护的思考.考古,2006(05)
2.王林.中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比较.城市规划,2000(08)
3.谭红毅、董 智.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建筑遗址保护的思考,2008(12)
4.陈同滨.中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多学科研究.中国文物报,2001年5月3日
5、学位论文:所萌. 城市边缘区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硕士论文].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此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760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