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国家名城委年会暨研讨会议
国家名城委理事会常务会议
国家名城委片区会议
国家名城委秘书长会议
其它会议
     最新动态
中国吴文化研究的新跨越——“2009中国镇江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表日期:2010/2/25 10:41:28   阅读:7814次

王玉国  镇江市文化局副局长

2009年11月28日

    2009年11月27日上午9点,由江苏省吴文化学会、镇江市文化局主办,镇江博物馆和丹阳市文化局承办的“2009年中国镇江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镇江市碧榆园国际会议厅举行隆重的开幕式。来自德国、韩国、日本以及北京等省市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应邀出席。开幕式由市文化局局长张兵主持,镇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萍,江西省博物馆原馆长彭适凡,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江苏省吴文化学会名誉会长徐湖平,江苏省文物局副局长刘谨胜分别致辞。
开幕式后,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在碧榆园国际会议厅举行了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江苏省吴文化学会理事长、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倪明主持;下午学术研讨会移至镇江博物馆学术报告厅继续举行,会议由江苏省吴文化学会副理事长、镇江市文化局副局长王玉国主持。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先生,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邹厚本先生;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先生,镇江博物馆肖梦龙研究员,南京博物院朱国平研究员,镇江市文管办王书敏研究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延常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曹柯平教授,韩国全南大学林永珍教授10位专家先后大会发言;镇江博物馆馆长、江苏省吴文化学会副理事长杨正宏做了《论文综述》的汇报。
    下午学术研讨会期间,代表们参观了为此次会议专们布置的“二十一世纪吴文化考古的新发现展览”和镇江博物馆专题展厅陈列的“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陈列”。第一个展览以陶器、原始青瓷为主,展出近年来我省考古出土的吴文化器物一百三十多件,展示了三千多年以前的吴地先民的生活场景,让人们强烈感受到吴文化的独特韵味。第二个展览陈列了吴国青铜器的精华,显示了吴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和吴文化的创造性。这两个展览互相映衬,展现了吴文化的风貌,显示了吴地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参观结束后代表们观看了博物馆新制成的高清数字影片《佛之舍利》、《文明之光》,进一步感受到了镇江的悠久历史和江南的水乡神韵。
下午,学术研讨会结束之后,举行了闭幕式。江苏省吴文化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博物院院长助理王奇志主持了闭幕式,倪明先生进行大会总结。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先生做了重要讲话。
    28日,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句容市城上村遗址、茅山地区土墩墓群、丹阳葛城遗址和文化产业园石刻、镇江新区断山墩遗址、烟墩山遗址、银山公园等多处吴国台形遗址和土墩墓。这些文化遗存价值极高,很多是镇江地区吴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
    “2009中国镇江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高规格、高层次的学术盛会。参加此次会议的国外代表有来自德国、日本、韩国的专家,国内代表包括北京、山东、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八省市,其中有中外著名的商周考古专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顾问、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
长王巍研究员等。
    大会收到吴文化研究论文38篇,它们从不同的视野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吴文化考古新发现,如肖梦龙、李则斌的《镇江丹阳吴国葛城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杨宝成的《丹阳葛城吴国古城试析》,翟忠华的《句容存在吴国城址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何汉生的《江苏省溧水县秀才墩发掘报告》,霍强、王克飞的《镇江鬼山遗址发掘报告》等;
二是吴文化遗存研究,如张敏的《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王根富、杜佳佳的《“土墩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刘延常的《山东地区吴文化遗存分析》,宫希成的《芜湖地区的周代遗存》,赵东升的《试论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等;
三是吴文化器物研究,如肖梦龙、杨正宏的《吴国特色典型铜器》,谭德睿的《表面富锡——自吴越兵器开始延续达2500多年的一项铜器表面处理技术》,毛颖的《吴越王铭剑比较研究》,马今洪的《钲、錞于与鼓》,王书敏的《周代吴越地区乐器的发现研究》,刘丽文、汤苏婴的《镇江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研究》,唐静的《镇江出土吴国音乐文物初论》;
四是吴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与交流,如韩国林永珍的《吴越土墩墓与马韩百济坟丘墓的关系》,日本太田麻衣子《鄂君啓節からみた楚の東漸》,叶文宪的《吴越两国的冲突、吴越文化的交融与吴人越人的归宿》等。
这些论文均为近年来吴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内容涵盖范围广,从吴国城址到土墩墓,从器物研究到文化交流与影响,吴文化的领域均有所涉猎;
二是论文质量较高。在许多方面有了深化和突破;
三是作者年龄老中青结合,展示了吴文化研究领域强大的发展后劲。很多来自于考古工作第一线,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很多专家是吴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有着较高的造诣。
专家们通过学术研讨、参观展览和实地考察,对江苏暨镇江在吴文化考古和吴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国际国内吴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广泛的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吴文化研究向着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链接材料:
一、 江苏省吴文化学会简况。
江苏省吴文化学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在学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江苏省吴文化学会研究的吴文化,其内涵主要是指商代晚期太伯、仲雍奔吴时起,到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吴固被越国灭亡的700年左右时间,吴国彊域范围内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吴文化开创了长江下游第一个文明古国的辉煌历史,吴国成为春秋后期的一大霸国。吴文化起着开化民族、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增强国力的历史作用。因此,吴文化研究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会在此领域的研究成绩很大,如2000年举办的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从南京开幕,历经镇江、常州、无锡,在苏州闭幕,会后出版了《东方文明之韵》论文集,影响很大;再如,1977年,镇江博物馆申报的《吴文化考古研究》课题,经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联席会议批准立项,被列为“九五规划课题”,经过两年努力完成了任务,受到省社科联领导和专家的好评。今天的会议经过近两年的筹备正式召开了,这也是学会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会后将入选的论文编辑成书,正式出版,一定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是在吴文化考古发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吴大城的考古、淹城的考古、鸿山的考古、阖闾城的考古、茅山土墩墓的考古、葛城的考古,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有的被评为不同年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三是在扩大影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江苏省吴文化学会自成立以来在国内外有很好的美誉度和影响度。
二、镇江的吴文化资源及研究、考古成果。吴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镇江区域文化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吴文化遗存:镇江博物馆收藏有全国80%以上的吴国青铜器,全市境内分布有吴文化聚落遗址和土墩墓3000余座。这些遗存是吴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开展吴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镇江学术界对吴文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987年,镇江博物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遥感所联合,运用现代遥感科学技术,对镇江地区吴文化聚落遗址和土墩墓的分布规律和现存数量开展调查,形成了《镇江地区吴文化台形遗址与土墩墓分布规律遥感研究》,该课题获江苏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77年,镇江博物馆申报的《吴文化考古研究》课题,经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联席会议批准立项,被列为“九五规划课题”,经过两年努力完成了任务,受到省社科联领导和专家的好评。1998年,镇江博物馆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合作的《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被评定为“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吴国青铜器所作最翔实、系统的综合研究”,该课题获江苏省文化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出版的《镇江吴文化研究》一书是第一本图文并茂、全面展示镇江吴文化的专著。2008年出版的《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一书列举了近二百件(套)青铜器,时代自周初,涵盖了吴国历史的始终,展示了镇江吴文化考古研究工作的最新成果,受到李学勤、李伯谦等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