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武威天梯山石窟
发表日期:2009/2/20 15:30:23   阅读:6371次
                                                  王宝元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城南60公里的祁连山中,因山路崎岖,登临艰难,犹如上天梯得名。窟内的安乐源佛座像,高28米,面貌慈祥,坐势优美,右手显救苦姿势,左手放在膝上。令人叹为观止,无不肃然起敬,顿生安乐吉祥之灵感。大佛两侧排列六尊佛像,据碑文记载:“右边是舍利子、观世音、忿怒明王;左边是阿难陀、大势至菩萨、忿怒明王”。大佛脚下是张义堡山间盆地,当地民谚:“张义堡,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相传,古代这里是南海,有个汉族羊倌在这条被水淹没的沟边放羊,听见从山里传出:“门开了没有?门开了没有?”的喊声,第二天,他来到沟边回答:“门开了”。这尊佛像便从山中出现,大佛在附近西山根开了狭窄的水口,水便从此流走。为此,汉族羊倌的像也被塑在忿怒明王的下边,后来在自生像上贴上泥土,比原来更大了。
天梯山石窟开凿于东晋十六国北凉王泪渠蒙逊,距今1580余年。《北京录》:“先是蒙逊有凉士,专弘事佛,于凉州南百里崖中大造佛像,千变万化,惊人眩目”。石窟分布在悬崖峭壁间,分上、中、下三层,最高层距地表约60米,原有26窟(现存18窟),洞窟内保存大小佛造像(包括浮雕)200余尊,壁画200多平方米,还残存北魏、隋唐、汉藏写经和唐初绢画等珍贵文物。1958年,因在石窟所在地修建黄羊河水库,为了保护文物,把距地表几十米小窟内的40多尊塑像,近百平方米壁画和部分绢画、写经搬迁至省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保存至今。1959年,水库建成后,大佛窟中七尊佛像浸泡水中30多年,使他们遭到破坏,大佛头部被盗,面目全非,从此,与世隔绝,难见天日!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为了保护大佛,抢救天梯山石窟艺术,1992年,国家、省、地、市决定修复天梯山石窟,共投资400多万元,历时6年,在大佛窟外围修建起固堰防水大坝,高22米,长52米,窟基护坡19米,通向大佛的隧道48米,隔绝了水库对大佛窟的浸泡。对洞窟危岩进行了锚杆加固和裂缝灌浆处理。对大佛坐像和和6尊佛像进行了全身复原修复。同时,铺设了窟区人行步道,修建了停车场等。从现在起到2004年,尚待完成窟群的加固复原工程,北坝护坡,小洞窟岩体加固灌浆,洞窟复原及栈道修复,修建文物库房及陈列馆,搬迁省博物馆保存的天梯山石窟文物,完成窟区造林绿化等。
                                                                    (作者单位:武威地区行署地名办)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