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发表日期:2009/2/24 13:51:20   阅读:3967次

                                                  陈先枢
    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南岳之麓的岳麓书院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从岳麓书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业学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学一脉相承,故有“千年学府”之称。它比意大利最早的波隆那大学要早近100年,比英国牛津大学更要早近200年。因此可以说,在世界,自建立之日始一直延续至今的高等学府中,长沙岳麓书院是创建最早的一座。
    岳麓书院的渊源可追溯到五代末。那时,茂林修竹、葱笼滴翠的岳麓山林已是士子的习业之所。智睿等两位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睿办学的基础之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潇湘洙泗
    北宋开宝九年,潭州知州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这时已不是仅仅能让“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的简陋学舍,而成了拥有讲堂5间、斋舍52间的规模恢宏的书院。不久朱洞去职离开潭州,书院因一时得不到支持而一度出现“弦歌绝音,俎豆无睹”的冷落局面。但到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李允则知潭州时又恢复了生机。李允则本是儒臣,知潭州后,对兴教办学身体力行。岳麓书院在李氏主持下,很快获得了恢复和扩建,并形成了以讲学、藏书和供祀3个部分组成的书院规制。书院正式定额为60余人,其他从学者还不在此数,声名渐次传播三湘衡岳之间。朝廷因岳麓书院办学有成绩,故采纳李允则的奏请,拨赐御书给书院,所赐之书有《释文》、《史记》、《唐韵》、《玉篇》等各种经书史籍。北宋王禹偁在《潭州岳麓书院记》中赞誉道:“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把岳麓书院比之孔孟之乡的“洙泗”、“邹鲁”,潭州也从此有了“潇湘洙泗”的美名。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7),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五年,潭州湘阴人周式上任山长。周式“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岳麓书院在他的主持下,办学规模大为扩展,学额由原来的60余人提高到“数百人”。周式还请知州刘师道扩建斋舍,当时有谭绮作记,可惜原记不存,具体扩建情况难详。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宋真宗感其学行义著,授周式为国子监主簿,留在朝廷效命。但周式坚请不就,乞求归山掌教。真宗为之动容,乃赠对祆鞍马、内府书籍,以表彰他的拳拳执教之心。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吕祖谦、吴澄之说是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王应麟之说是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范成大之说是徂徕、金山、石鼓、岳麓。马端临之说是岳麓、睢阳、白鹿洞、石鼓。虽然众说纷纭,但唯有岳麓为诸家所共推。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兵革灰尽,什一仅存”,几成荒榛之地。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岳麓书院得以重建,担起重建岳麓重任的是当时的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刘珙亦一儒生,平生以尊儒重道为己任,知潭州后对发展文教十分重视,“葺学校,访雅行,思以振之”。他授命郡教授郭颖主持重建岳麓之事,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书院不仅恢复了昔日景观,而且又有扩建,屋舍增至50间,并“肖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堂之北”。特别是他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朱张会讲
    张栻主教岳麓,一时群英骤至,人文荟萃,从学者广及东南数省,人数达千人之多,以致“马饮则池水立涸,舆止则冠冕塞途”,为岳麓历史上所未有。南宋另一位大理学家朱熹闻张栻得衡山五峰(胡宏)学,专程造访岳麓,举行了驰名天下的“朱张会讲”,推动了闽学与湖湘学的交流,岳麓书院的影响也更深更广。诚如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所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
    继张栻主教、朱张会讲后,又有胡宏的另一高足彪居正于乾道五年主教岳麓,继有事功学派陈傅良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来岳麓讲学,使岳麓书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活跃的学术气氛。在陈傅良讲学岳麓的同时,湖南安抚使潘畴再次修葺书院,“广二斋,益额十人”。州教授顾杞亲任山长,并聘张栻高足吴猎为堂长。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第二次来到潭州,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繁盛时期。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著名理学家真德秀以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专程前往岳麓书院主祭朱洞、周式、刘珙。淳祐六年(公元1146年)理宗再赐“岳麓书院”额,恢复“潭州三学”。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又聘吉州理学名家欧阳守道为副山长,升讲“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大力弘扬理学。张栻季子张庶、侄张忠恕也先后讲学书院。岳麓传播经邦济世之学、倡行伦理践履的学风一直坚持到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书院被毁的最后一刻。
    吴澄作记
    南宋盛极一时的岳麓书院在元军围攻长沙时付之一炬,一代名院遂废为榛荆之地。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发展,将书院山长列为朝廷正式命官,制订了一套考选升迁办法,吸引士人投身书院教育。其时,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恢复宋代旧观,湖湘学子重又云集于此,仅废十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
    书院经刘必大重建之后,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这次修葺,工程浩大,“门廊庖馆,宫墙四周,靡不修完”,“木之朽者易,壁之墁者圬,上瓦下甓,更彻而新”,“前礼殿,旁四斋,左诸祠,右百泉轩,后讲堂。堂之后阁曰尊经,阁之后亭曰极高明”。讲学有堂,藏书有阁,祭祀有祠殿,游息有亭轩,其规制之整齐,规模之宏大,不逊于宋代。
    这次岳麓书院的修复,得到了元代最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吴澄的关注。吴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他一生从事教育达60余载,弟子出其名下者数以千汁。学术上他深研宋代理学诸派之说,折衷于朱熹与陆九渊两家之学。吴澄与长沙郡别驾刘安仁交情甚厚,因而对岳麓的重修尤显热情,亲撰《重建岳麓书院记》和《百泉轩记》以志其事。《百泉轩记》云:“书院之有泉不一,如雪如汞,如练如鹤,自西而来,趋而北,折而东,还绕而南,渚为清池,四池澄澄无发滓,万古涓涓无须臾。息屋其间,名曰泉轩,又为书院绝佳之境。二先生(张栻、朱熹)酷爱是泉也,盍非士于玩物适性而已。”指出百泉轩的建设,不在满足“凡儒俗土”、“玩物性情”的欲求,而意在陶冶心性。
    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至正十八年(公元1368年)毁于战祸。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
    阳明讲学
    明中叶学校出现了衰落迹象,正统(1436—1449)中,天下教官多缺,而举人厌其卑冷,多不愿就”,有识之士莫不向往书院之教。成化(1436—1449)间,恢复书院之势渐兴,成化十三年象山书院恢复,民间书院之兴再次形成高潮。在这一背景下,岳麓书院开始重建。这次修复完全是由民间集资促成的,捐资者周辛甫父子“慷慨好义,捐修岳麓书院讲堂及道林寺田八十七亩”。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澍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
    明代岳麓书院的真正兴复是在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长沙府通判陈钢手中实现的。这次复建书院5间,并建崇道祠祀晦庵、南轩二先生。弘治九年,长沙府同知杨茂元和知府王蹈又“辟道路,广舍宇,备器用,增公田,储经书”。至止,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观,荒芜百年的局面即结束。
    岳麓书院恢复不久就迎来了一件盛事,即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是年王守仁贬谪贵州龙场,途经湖南,先讲学于醴陵,后至长沙,应邀来岳麓书院。此时“朱张遗迹久湮,赖公过化,有志之士复多兴起焉”。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开启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王学在岳麓书院的传播,不但没有排斥湖湘学,相反湖湘学仍被尊为岳麓的学统,王守仁在岳麓写下的“缅怀两夫子,此地相徘徊,当年靡童冠,旷代登崇阶”之诗可以为证。学道陈凤梧紧接王守仁讲学之后,召集郡邑优等生肄业岳麓,传授“湖南道学渊源”,并著《湖南道学渊源录》以弘扬湖湘传统学风。人称陈凤梧“督楚学,人文蔚起”。
    嘉靖以后,全国书院发展再兴高潮,岳麓书院也进一步发展。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长沙知府王秉良扩建书院,并捐置学田18亩。翌年孙存继任,完成王氏未竟之业。为改善办学条件,他个人又捐学田68亩,并请政府增拨公田1449亩,书院财力相当雄厚。此时的岳麓书院规制更为完备,建有“二堂”(讲堂)、“二馆”(四方从游之士寓所)、“四斋”、“六舍”(生徒宿舍)以及“尊经阁”(藏书楼)、“崇道祠”(祭祀朱张之祠),已形成讲学、藏书、祭祀的完整系统。另又辟“六君子堂”,供祀宋潭州知州朱洞、李允则、安抚使刘珙、山长周式、明代长沙府通判陈钢、同知杨茂文等6人。世宗曾颁御制“敬一箴”及“程氏四箴”。岳麓之盛,“振美一时”。
    清代官学化
    到清代,岳麓书院完全走上了官学化的道路。康熙颁“学达性天”额,雍正赐帑千金,乾隆赐“道南正脉”额,使岳麓书院承蒙莫大荣耀。政府通过对书院建立的审批、财政的支持、山长的任命考察、生徒的录取考核等手段控制书院,从而全面掌握了书院的发展方向。
    岳麓书院的山长由巡抚于在籍翰林中择聘经学根底深厚的人充任。学生入院须经考试,取录时分正课、附课、额外3等。正课、附课分别发给膏火(伙食补贴)银四两和二两;额外没有补贴。学政、知府、巡抚每月要到书院讲课一次,称为官课。山长讲课称为馆课,也是每月一次。所设课程有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学、法学及乐律。晚清增设数学、天文、舆地等自然科学。
    由于上自皇帝,下至封疆大臣的重视,加之一代又一代山长,如李文炤、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等,都是“望重乡国”的大家,使岳麓书院再度成为全国教育重镇。湖南近代几个人才群体,包括贺长龄、贺熙龄、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郭嵩焘、刘长佑;唐才常、沈荩、刘揆一、陈天华等均曾先后就读于岳麓书院。诚如岳麓书院门联所云:“惟楚有材,於斯为盛。”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