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肇邺 教授,男,1929年10月出生于北京。 1947至1948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理学院,1948年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年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5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1981-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一年。1984年晋升教授、1990年任博士生导师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理事,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主任,《世界建筑》杂志编委会委员,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UIA’1999Beijing)组委会委员等。
※主要学术观点
关肇邺教授认为,建筑是建筑师的创作,更是由广大人民群众使用的、全社会成员经常面对的、耗资巨大的体型环境。因此我认为建筑作品应能为大多数群众所理解、接受和喜爱,而不应是个人意志和偏爱的体现。同时建筑师应在提高自已品位、素养的基础上,努力以自已的作品来影响、提高群众的欣赏水平。我不赞成为了追求时尚或突出自已而追求建筑的豪华和新奇。建筑的形象应“得体”,这主要是它应与其性质一致、与其地位一致,与其环境一致。建筑师应努力了解中外古今一切优秀建筑艺术、技术成果为我所用,同时努力探索,创作富有中国和地方特色及时代精神的新建筑。
※学术论文选摘 “现代的城市生活……应有利于生产活动、信息交流,应有尽可能高的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达到这些目的,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同时,现代城市也需一个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面貌。因此,我国大多数城镇为了城市功能的发展而进行的改造项目,大部分无疑是正确的和必要的。许多城市,例如北京,并因此而产生了光辉雄伟的新面貌。如能将原北京城市设计优良传统中的一些重要原则和规律和现代化的功能及技术手段相统一,必能把城市设计的水平提到一个新高度,形成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选自《积极的城市建筑》,《建筑学报》1988年8月) “……英国的这场建筑争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它所涉及的是一切富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建筑界普遍遇到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要不要保持古城(乡)风貌和如何保持的问题。……伦敦的天际线经过战后一段时期的建设失控已经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北京情况则有得有失。我们已经失去了老北京的轮廓……但这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必然发生的变化。与大多数欧洲城市相比,我们有着不同的条件。……
前些年在建筑圈子内外,颇有一些批评北京建筑形象死板,羡慕广州、深 圳建筑新奇多样并希望与之模仿看齐的论调。这是很令人不能苟同的看法。我认为,无论就历史与地理因素来考虑,北京与广州、深圳等城市都不应具有相同的建筑面貌。做为具有深远文化传统的国家的首都,更不应随着新兴商业城市建筑风格亦步亦趋。……应努力在自己的政治、地理、历史文化的条件下来提高建筑创作水平,保持并发扬北京的特色,逐步以大量富于时代感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来形成北京的新貌。” (选自《从伦敦看北京》,《建筑学报》1990年11月)
“……我始终怀疑把‘创新’作为衡量一个建筑设计优劣的主要标志的观点。人类已有几千年的建筑活动,创造了无数的建筑类型,现在还在每日成千成万栋地建筑。若想不重复已有的类型而取得成功,怕只有像悉尼歌剧院等级少数的凤毛麟角罢了,而它还是由于处于特定的环境地位,才是可取的。不顾各种条件,只是为了不与人同而追求所谓‘新’的后果已在到处有所体现。那实在是并不很妙的。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豪华与新奇。只有有助于建筑的完美之‘新’,才是有意义的。……” (选自《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建筑学报》1992年1月)
建筑学家关肇邺轻松评点80年代十大建筑
1988年,北京市民从30多个推荐的新建筑中,投票评选出了80年代新十大建筑。
"所谓群众投票评选,严格说来反映的是建筑被关注的程度,并不见得是设计最好的。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这十大建筑在群众中确实有一定影响。"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学家关肇邺先生说:"公众更多是凭直觉,而不是从学术角度来考虑。否则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设计水平很高,为什么没有入选?也许因为远在香山,一般市民没有机会去看。"
"不过,从建筑角度来看,这十大建筑里没有什么太差的。"百忙之中,关先生对十大建筑做了简略的评点。
北京图书馆新馆(现名国家图书馆)
点评:总体比较好。体量很大,但不是象西客站那样大得没道理,作为国家图书馆应如此。也有问题:正门搁的是马列主义阅览室,一般读者只能绕个大弯从侧门进。特殊历史背景造成了今天的使用不合理。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点评:一个很大的展览会场。形象比较简洁,现代建筑,也采用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后现代处理手法,在当时的中国很有特色。
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
点评:全国的电视节目从这里发送,这个性质决定了它的入选。功能齐全、设备完善。
首都机场候机楼
点评:尽管今天看来规模非常之小,但在很少百姓能坐飞机的当时,已足以让人震憾。但设计不能说是成功的:建筑师居然不知道机场设计的这个基本常识:是机场就必然要发展。候机大厅居中,两侧被很多航空公司办公室"堵"了起来,这就使它无法通过向两侧多接"指廊"来发展。如今新建候机楼,与此有关。
长城饭店
点评:美国建筑师的作品。引人注目的是它外立面人武部采用玻璃幕墙,在北京首开先河。
国际饭店
点评:从专业角度看,国际饭店在十大建筑中是比较好的。现代派的建筑,又有一定的中国味道。何以见得?比如入口处的"冲天"柱子,是中国建筑师独有的,借鉴了"牌楼"的形式。立面处理的手法也比较细腻。若与长城饭店幕墙相比,更富有中国特色。
大观园
点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正在播放,大家正是有兴致的时候,做出一个大观园来,当然入选。群众喜欢的一个场所,不必从建筑的角度看。
中国剧院
点评:当时除人民大会堂以外,这是中国最大的剧场。由总政排练场改建而来,在原有的设备完善的大舞台外,增建观众厅、门厅,成为今天完备的剧场。由于场地有限且紧邻马路,门厅无法按常规置于观众厅正面,不得不设计在侧面。--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也不容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点评:因为它的纪念性质而受关注。设计庄重、朴素,得体,檐口的处理有一点中国特色。
地铁东四十条站
点评:这是我的作品。入选的原因,非常小,只是因为顶灯的形式有特点:奥运五环。背后是这样一个故事:74年设计的时候,要求环线地铁灯的形式各站不同。怎样做出特点?我想到了奥运五环标志。因为去工体看比赛主要走这站,当时站名就叫"工人体育馆"。方案提出来,年轻的工农兵学员们根本没听说过奥林匹克,更不知有个环套环的标志。比较知道的人说:算了,别提外国事。正是打倒"封资修"的时候,中国跟国际也没什么交往。当时做这个需要知识,更要勇气。等到80年代评选的时候,我们已经参加奥运会拿奖牌了,这个特色就非常突出了。
原载《中国新闻周刊》1999年10月30日
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有《建筑慎言创新》,《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建筑表现什么》等。 已经完成数十项建筑设计,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获1993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工程设计金奖;“清华大学理学院楼群”获1997年度首都建筑汇报展十佳建筑,教育部2000年度优秀设计二等奖,建设部鲁班奖;“北京大学图书馆”获1998年度首都建筑汇报展十佳建筑,一等奖,教育部2000年度优秀设计一等奖;“徐州博物馆”获教育部2000年度优秀设计二等奖;“海南大学第二教学楼”获海南省优秀设计一等奖;等等。 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天安门广场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年6月完成);深圳市如何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1999年12月完成);1999年主编《世界建筑精品集——东亚卷》;2001年出版《关肇邺选集》。
主要作品 1 清华大学主楼 2 北京地铁东四十条车站建筑 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3 泰安火车站 4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 5 北京西单商业大厦方案 6 云南大学图书馆 7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竞赛方案 8 重庆大学图书馆及学术中心 9 泰安劳动大厦 10 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 11 清华大学理学院及生命科学楼 12 海南大学图书馆 13 云南大学科学馆 14 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 15 云南省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