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郭湖生
发表日期:2009/1/20 12:00:04   阅读:3549次


    郭湖生,中国建筑史理论学家,1931年4月28日生,浙江湖州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后,分配到山东大学(后改青岛工学院)土木系任助教。1956年该系并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1957年调回母校,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的科研助手,加入苏州古典园林调查测绘及园史研究工作。1958年11月,率四人小组赴云南贵州收集十年建设成就资料,并调查两省少数民族居住状况。深入佤,拉祜,傣,哈尼,彝,苗,侗,布依,水,白,纳西,景颇等民族地区。写成《云贵两省少数民族居住状况调查报告》。1958年,北京香山编写建筑三史会议上,分工古代史组写稿。随即参加刘敦桢先生主持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编写工作。七年间八易其稿,始终参与写稿并补充调查。刘先生在"文革"动乱中的1968年去世。1974年,为《苏州古典园林》整理小组成员,负责实例部分(该书获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中国古代建筑史》出版(获建工总局成果奖)。
  
  1977年郭湖生任《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副主编,负责全书文稿审定工作(1985年该书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编写《中国建筑史》教材(获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他应邀撰写了《大百科全书•建筑•城规•园林卷》条目9项;还撰写了包括调查报告,研究论文、书评、书序等在内的约60余篇论文,合作或参编的专著9种,其中4种获奖;参编了上述刘敦桢主编的《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古代建筑史》,以及《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郭湖生在学术方面着重下述三个方面的研究:
  
  (1)科学技术史方面,主持了全书的编审工作,该书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又主编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2)中国古代城市史方面,他提出了三个都城体系(战国体系、邺城体系、汴京体系)的新说法,共撰写了10个都城,先后发表于《建筑师》"中国都城小史"专栏上,现已汇集专著《中华古都》出版;
  
  (3)东方建筑方面,从90年代起,他倡议进行东方建筑研究,即研究亚洲与中国毗邻和建筑文化有关的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招收并指导博士研究生在该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东亚建筑的研究,且组织成国际网络。2000年在深圳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东亚建筑文化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现正继续主编专著《东方建筑研究》,连续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郭湖生已培养硕士生8人、博士生12人,其中包括一名韩国学生和6名在校生;曾接受来自日本、荷兰、加拿大等外国研究生和进修人员5人。
  
  自1983年起,郭湖生曾先后赴日本、美国、韩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多所大学进行讲学、交流合作或访问考察,还在1996年在长沙参加了"96'建筑文化国际讨论会",2000年在深圳参加了"第一届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
  
  郭湖生现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土建水测组成员(1986-1996);遴选为1987-1990厦门大学兼任教授兼建筑系主任;1997-2000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兼任教授。
  
  风自励:恪守师训,治学严谨,论从史出,言必有据。潜心学术,淡泊明志。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主要研究成果与学术经历

  郭湖生先生于一九五七年调至南京工学院,即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敦桢教授的研究助手,协助刘敦桢教授完成主持的两个主要科研项目:(1)《苏州古典园林》,参加调查园史和现状及测绘,撰写部分实例文稿并预览修改部分资料性文稿。该书获一九七九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中国古代建筑史》,作为全国建筑史编辑委员会委员,自始至终参加了写稿和实物调查,获一九八零年国家建工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刘敦桢先生去世以后,继续发展建筑历史理论的研究:参加合写《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五章),获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应邀为《大百科全书•建筑•城规•园林卷》写条目共九项;为《建筑师》刊物写专栏《中国古代建筑师传》等。在长期编写建筑史的同时,广泛阅读历史文献,在全国范围内调查古建筑、民居、少数民族建筑等,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学识,开拓了新的学术领域。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郭湖生先生198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为客座教授共同研究中国科学史;1983年参加日本东京31届亚洲北非人文国际会议;1984年赴香港大学作《中国建筑》讲座;1987年参加日本京都中国科学、技术、医学史讨论会;1988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开设《中国建筑》课。并在德州工业大学、华盛顿霍华德大学、肯塔基州立大学、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做报告;1988年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州国际中亚学术会议,宣读论文;1988年应邀赴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作学术考察;1994年访问台湾,作学术报告;1994年应日本柰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邀请,作学术报告;1996年应韩国文化财保存技术协会邀请,作学术报告;1997年访问台湾、香港,作学术报告;1999年,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参加学术研究会。

  郭湖生先生长期潜心学术,澹泊自守,从不争名求利。尊重同行,扬人之美,厌恶冒名剽窃,投机取巧的市侩作风。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勇于开拓创新,反对顽固保守。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为同行推许。

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技术史

  1979年编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之一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担任主持文稿审改修改的第一副主任编审,并撰写该书多个章节。该书获一九八五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为第一届理事。国际东亚自然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学会会员。一九八三年,参加日本东京和京都举行的三十一届亚洲北非人文科学会议,作《中国古代城市水工设施》学术报告。应邀参加一九八七年日本京都国际中国科学史讨论会,作《中国古代工程测量技术》报告。一九九五年承担中国科学院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建筑卷的编写工作。增加城市建设史,重点补充南方木构体系及中日中韩中越建筑的交流;全面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成就。

2、中国古代城市史

  他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古代城市的专题研究,陆续发表了《子城制度》、《中国古代城市水工设施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宫室制度沿革-兼论日本平城京的宫室制度》、《台城考》等文章。为《建筑师》撰写专栏文章《中国古代都城小史》共十篇;一九九六年,发表《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史的谈话》,提出古代都城分为:战国体系、邺城体系、汴京体系的新说法,全面总结中国古代城市的科学成就和技术艺术特色。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历史文化遗产几种在近百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正确地认识古城,积极地保护它们,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珍贵遗产,是当前建设中的重要课题。目前重点研究前秦早期城市和州县级地方城市,特别宋元之间的转折变化,金代城市传统的中断。一九九八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的项目:《中国古代城市遗产保护和利用》。将于2001年完成。

3、东方建筑

  他于八十年代提出研究东方建筑,即研究亚洲与中国毗邻和建筑文化有关的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招收并指导博士研究生在该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东亚建筑的研究。即(1)中国文化圈的韩国、日本和越南的古代建筑。(2)马六甲海峡华人移民建筑的研究。(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小乘佛教建筑文化研究。发表论文《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继续主编《东方建筑研究》,连续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起建立东亚建筑国际研究机构,准备在中国召开第一届国际东亚建筑会议,得到国内外同行的热烈支持和参加。

论文与著作

著作:

独著一种:《中华古都》 台湾空间出版社,1997

合作和参加著作:

1、《苏州古典园林》

2、《中国古代建筑史》

3、《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4、《中国建筑史》(教材)

论文:

1、《中国古代建筑传统艺术特征》,杨廷宝、郭湖生合作,郭湖生执笔,《南京工学院学报》,1982年3月

2、《鲁班经与鲁班营造正式》,《科技史文集》7辑,1981年6月

3、《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1964年第4期

4、《子城制度》,日本京都大学《东方学报》第五十七册1985年3月

5、《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宫室制度-附:台城考》(日本)京都大学编《中国古代科学史论》(续编)1991年3月

6、《为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建筑师》74期,1992年8月

7、《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史的谈话》,《建筑师》1996年6月

8、《中国古代工程测量技术》,日本京都大学,1992

9、《东亚建筑研究的现状与前瞻》,《东南大学学报》第29卷第2期,1999年3月

10、《台城辩》,《文物》1999年5月

11、《邺城制度》,2000年七月

12、《石城辩》,《建筑师》第90期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