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李兴钢
发表日期:2009/1/20 13:58:56   阅读:2839次

姓名:李兴钢
性别:男
生日:1969年
最高学历:大学
毕业学校:天津大学
从业时间:1991年
现任职称:副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所在单位:建设部建筑设计院

个人建筑观:
  我相信“一切已有的人类活动的起点是其最为动人的时刻”(路易•康语)。因为此刻有人类最本真的愿望和需求,所对应的某种建筑及其空间类型的形成则反映了这种人类活动的全部精神。这里一定有我们可以汲取的灵感源泉。

简历:
  1969年 出生于河北乐亭
  1991年 天津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1991年 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任副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李兴钢:真正的建筑,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

•新闻背景•

  2003年4月17日,经过激烈角逐,“鸟巢”方案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中国国家体育场的设计方案。

  一时间,“瑞士人成为北京奥运主场馆的设计者”的大标题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在对瑞士大师表示钦佩的同时,别忘了为这么一个年轻人鼓掌,他同样值得我们骄傲——他叫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鸟巢”方案的中方总设计师。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方案”的中方总设计师——

李兴钢:真正的建筑,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

文/李 纯

  2003年2月,瑞士的一个山头。

  在离山顶不过10分钟路程的山路上,李兴钢忽然感到一阵疲倦,这真是很奇怪。他看看自己:33岁,身体健康,这次登山在他的旅行生涯中绝对不是第一次。他也不是个喜欢半途而废的人。

  但眼下这阵疲倦的感觉竟是如此强烈。为了去拜访这座山顶上的小教堂,他倒了几趟汽车和火车。从山脚开始算起,他已经不停歇地攀登了两个小时。

  仅仅是体能上的原因,使他如此疲倦吗?

  那一刻,在即将攀登到山顶的那一刻,李兴钢忽然很想瘫倒在地,轻轻松松地、心无挂碍地坐上一会儿。

  山头上除了白雪还是白雪,举目一片空茫,绿色植物销声匿迹。

  真好,耳边除了风声,还是风声。

  一种与飞翔无关的姿态

  那一刻,当李兴钢在瑞士的一座山头上放松四肢的时候,他真正想放松的也许是一根已经绷了20多年的弦。

  我们常说一句话,“朝着梦想飞翔”,但对于李兴钢而言,飞翔只是一种外在的姿态,生活本身远比这种姿态朴素、深刻。他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尽管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但从他上小学、中学到大学,父母尽全力支持他。大学新学期开始时,父亲总会无言地把550元生活费放在他面前。身为长子的李兴钢把父母的关爱放在心里,一次次告诉自己要奋勇前行。

  他聪明,小学中学时各科学习成绩,一直都在同学中名列前茅。业余爱好也不少,比如绘画和文学(小学时他居然写过一篇幼稚的小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爱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的美感、想像力等等。

  选读建筑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偶然。1987年,李兴钢参加高考,考了全县第一名,填专业志愿时,他困惑了:上哪个大学、读什么专业好呢?他写信向一位已在天津大学读了一年书的朋友求教:“天津大学什么专业最好?”对方的答案是“建筑系”和“精仪系”。

  于是李兴钢选读了建筑系,他没有来得及设计自己的未来,未来的帷幕却已经拉开了。

  李兴钢又抬头望了一眼山顶,他向往已久的由瑞士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设计的小教堂已经在望了。

  因为“在望”,他反而怅然若失:小教堂安静地掩映在一群瑞士传统的民居里,看起来并非想像中那么石破天惊,难道它真的就是我期望中的目的地吗?

  他决定不去预支生命中的十年

  大学的四年学习使他如此迷恋建筑,把“作设计当作享受”的那种迷恋。他花上大量时间深入国内外丰富的建筑设计和文章中,深入到悠远深厚的中外建筑史中,每天都在创造中感受自己的成长。

  大四下学期,李兴钢作出了自己的毕业设计。这件作品的语言是现代的,但又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传统的思想,里面有由街道串连起来的一进一进的庭院。他的毕业设计得到评委的青睐,并获得了95分的高分,学校按惯例将之作为优秀作业留图存档。临近毕业的他舍不得离开学校,希望通过读研将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讨继续下去。

  但问题来了。由于对设计过于专注,参加研究生考试时,尽管李兴钢在专业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总分也过了线,却有两门其他方面的课程没有达到要求,依照规定他将失去读研的资格。德高望重的聂兰生教授非常惋惜,希望留住这个人才。有一天,系主任把他叫过去,告诉他将被批准为特招研究生,但条件是希望他毕业以后能较长时间留校。

  毕业留校?李兴钢有心理准备,但当他知道留校的时间可能长达七年时,忍不住吃了一惊。留校七年,加上研究生三年,一共是十年!将生命中整整十年预支出去,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难以想像的,他只有歉然谢绝。

  这次拒绝意味着他要尝试人生的另一条道路。大三暑假聂兰生先生曾推荐李兴钢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他的表现相当出色,设计院一直期待着他能来工作。于是,李兴钢选择了去北京,从此开启了一个建筑设计师的事业生涯。

  雪地上有些冷,李兴钢想站起来,但腿有点儿酸麻。

  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来他经常去世界各地旅行,说是旅行,其实是去各地探寻好房子。地球上有很多建筑令人惊叹,摄影师可以从各个角度拍摄它们的外形,但要想真正触摸到它们的“灵魂”,必须亲身去体验,走进这个建筑物里,感受它光线的明暗,空间的开阖,判断它的“声音”是明朗还是幽暗,它的“呼吸”是均匀还是急促,它的气氛是舒缓轻盈还是厚重深沉……

  每一次跋涉,他都看作是增长知识、更新观念的旅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苦旅”,绝不等同于参加某个旅行团游山玩水,他回避了选择导游的捷径,而是完全依靠资料上寥寥几笔的说明和地图,亲身去完全陌生的城市和城市边缘寻找。这种过程不可省略,因为寻找就是在体验城市本身,这对一个建筑师来讲至关重要。

  用中国人的眼光给出判断

  2003年1月,当他坐在从中国飞往瑞士的航班上沉思时,才蓦然发现时间的流逝原来是这样的迅疾,一张图纸接一张图纸,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十年来他在不停的转换中迅速地成长,能力不断提高,担当的责任越来越重大,现在他已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

  这次飞往瑞士是要去完成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2002年12月,来自瑞士的两位著名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德梅隆向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出了邀请,希望寻求一个熟悉中国文化并在专业上有国际视野的合作者,共同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的竞赛设计工作。

  设计院的领导推荐了李兴钢。就在2002年,李兴钢的作品——位于北京的兴涛展示接待中心参加了备受世界瞩目的英国“世界建筑奖”的角逐,虽然李兴钢的作品最终没能获奖,但能够从国内外几百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44个提名奖行列,已充分说明他的实力。

  2003年1月,他坐在从中国飞往瑞士的飞机上,心情振奋不已。两位瑞士建筑大师是2001年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茨克奖的获得者,在世界建筑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这将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也将是他建筑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经历。

  抵达了两位大师的家乡——瑞士小城巴塞尔之后,他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全日制工作中。两位大师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希望为中国人奉献一个具有世界水准又能蕴含中国文化的体育场。他们在工作室里挂满了关于中国的艺术品、风景、园林和建筑的图片,以激发整个团队的创作灵感。

  李兴钢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在前期的构思讨论中,与设计团队一起聆听大师们的思想,并贡献自己的想法。大师们会不时地停下来问他:“兴钢,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李兴钢也会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既站在一个中国建筑师、站在一个专业人士的立场上,说出个人的看法,同时,又根据自己在祖国多年生活、学习、工作的经验,努力想像中国的大众、中国的官员会怎样看待这份作品。

  体育场方案是由内而外、逐步形成的:看台应该是连续均匀完美的碗状,让场内的观众和运动员共同激发起热烈的比赛气氛,让人群构成建筑;然后应该有怎么样的一个“外罩”,这个外罩将作为立面和挑篷把观众集散大厅和看台围罩起来;最后如何通过一组组斜向的楼梯与外罩结构联系为一体……他们一步步向心中的理想靠近。当设计团队第N次捧出设计图纸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到眼前一亮:线条交织成网状向外辐射,就像鸟儿衔来树枝搭建成温馨的巢。团队里的每个人,仿佛已感受到这个建筑不同凡响的独特魅力。

  定案之后,李兴钢立即开始了他的第二项工作:负责一部分具体的深化设计工作。他负责的部分是体育场功能最复杂的一部分,即底座部分。这一部分工作,他必须与远在万里之外的北京方面工作小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瑞士与中国大陆的时差有七个小时,这七个小时被李兴钢和他的中国同事巧妙地利用了。每天早上瑞士时间9点,李兴钢先与瑞士同事讨论,再通过电话与北京同事沟通,然后开始在瑞士这边绘制草图,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再用传真把草图传到北京,此刻正是中国大陆时间凌晨4点左右。当北京的同事们清晨上班时,李兴钢的草图已经映入他们的眼帘。同事们在这边马不停蹄地将草图绘制成电子格式、再将电子化的图纸传回西半球时,瑞士那边又一个明媚的早晨也正好开启。这样“夜以继日”地密切配合,使得工作效率非常之高。

  与此同时,李兴钢还要进行他的第三项工作,即中国方面结构、设备、经济等专业工程师与英国奥雅纳工程公司及瑞士建筑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以确认一些与方案落实有关的技术性问题。

  在瑞士工作期间,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有一次大家和赫尔佐格先生讨论起方案中的一个细节,李兴钢想起了中国折扇的样子是一种典型的可以缓缓展开的放射形状,他提出:是否可以在体育场开启式屋顶的设计中能借鉴这一形状,来解决开启轨道和圆形体育场屋顶的相互谐调问题?赫尔佐格一边听一边随手画了一幅草图,李兴钢兴冲冲地把草图拿过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上面又进行了勾画,丝毫没意识到四周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奇怪。

  在瑞士的工作即将结束时,大家举行了一个庆祝晚餐,并为李兴钢饯行。会上大家聊起对李兴钢的“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情”,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赫尔佐格先生在世界建筑家中的地位是如此崇高,以至于他的每一幅作品包括草图在内都要被收藏起来,留待将来专门结集发表。工作室的同事向来是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碰他的草图,可那一天李兴钢的“大胆”举动让大家都愣住了。李兴钢这才隐隐约约地记起——当时赫尔佐格大师好像也愣了一下,但随即就不在乎地继续在草图上勾画,与大家热烈地讨论开来。

  这的确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却如此有趣、如此率真。

  利用周末,李兴钢只身去探寻他神往已久的教堂。可是,当他离目的地只有10分钟路程时,居然迟疑不前了。

  也许这种疲倦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心灵深处。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一种“朝圣”般的学习姿态。这种“朝圣”的状态何时是一个结束或者改变?此刻他这样自问。

  即将开始的改变

  2003年3月18日,李兴钢和瑞士方面的一个项目经理飞回中国,把设计方案提交给设计竞赛主办方。在公众展览投票期间,往日里平实冷静的李兴钢完全像运动员一样进入一种竞技状态,充满自信地向众多媒体阐述“鸟巢”方案的设计思想。

  2003年4月17日,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和公众投票,“鸟巢”方案脱颖而出,被正式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中国国家体育场的实施方案。

  胜出的那一刻,李兴钢情不自禁地微笑,他恍恍惚惚想起那天在瑞士东南部山区的自己,像一个建筑的朝圣者,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有些迷离。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学习别人的东西,但忽然有一天发现应该换一种主动的方式面对工作和生活。

  改变就要开始,不久之后,一个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即将成立,这个工作室将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研究和设计并重,要通过研究来提升设计,拿出独立的精品去世界级的平台上为中国建筑赢得声誉。至于生活,多年来眼睛只盯着 “朝圣”道路的他提醒自己,一定要多分出一些空隙给家人,让挚爱他的家庭更加快乐和幸福。

  “这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宣言。”李兴钢曾在国家体育场方案的一份宣传材料上如是写道,他对北京人说,对全体中国人说,对热爱奥林匹克精神的所有人说。

  在心里,他也对自己,轻轻地说。

作品目录:
  北京兴涛会馆
  北京兴涛学校
  天津泰达小学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