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副院长兼建筑系系主任,同时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5、1988、1992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作,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教学、理论研究及实践。
个人业绩:
1996年,主持设计的清华大学参赛方案:绿野/里弄构想: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有国内外593件方案参赛的1996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中获得金奖。
1997年,主持设计的参赛方案:长城/绿野/里弄构想:文态生态心态的结合,获上海万里示范居住区规划设计竞赛佳作奖。
1999年,在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第20次大会上,作为中方报告人做<建筑与环境>专题报告。
朱文一谈建筑与环境
“建筑与环境课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文环境”。朱文一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建筑与自然环境状况宏观上说,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世界各地各界的人士都在研究、探索环境与建筑之间较为合理配置的方法,这其中也包括建筑师。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少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建筑理论、方法与实践,而在目前,探索尝试建立“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的最优配置,已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区别于普通流行的“国际式”的建筑定势的建筑理念,如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建筑等。而对于人文环境与建筑的问题,它包含了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艺术环境、城市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目前,“都市病”流行,单元式住宅的大量普及使“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建筑师可以在自己的设计中尽可能地使居住的人们沟通更加方便,从而去促进人文环境质量的提升。
在谈到中国建筑与环境问题时,朱文一说,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事实为今天及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极有说服力的范例。就目前而言,中国建筑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技术、新科技;而是应该因地制宜,高技术与最适宜技术并举,依据当地、当时的经济、技术、文化背景、现实需要来设计建筑,尤其是落后地区,那里需要的并不一定是最尖端的技术,而是最适宜的技术,这其中实质上是包含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朱文一提出了一个颇为诗意的原则——“轻柔地触摸大地”。他说,人们“欲与天公比高低”的热情不减,一幢幢超高层的建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拨地而起,人们对于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频频“重拳出击”。值得欣慰的是,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现的一个理论正越来越强烈地成为一种共识,那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于是“轻柔地触摸大地”也将会渐渐被人接受,建筑师们应该在设计当中尽可能多地考虑节能与节材这两个问题,体现迈向更高层次的诗意的人居环境这一创作理念。(摘自uia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