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研究
发表日期:2009/2/20 15:53:45   阅读:5037次
                                             齐君  刘壁武
  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建筑中的瑰宝,以晋商民居为代表的晋商文化是汉文化的又一结晶,它完全可与北京古都文化、江南水系文化相媲美,它代表着商业、居住、文化、艺术的融合、洋溢着公平、平实、谦慎、勤奋的气息。
  祁县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是集传统街巷,店铺、寺庙于一体的庞大的明清建筑群,再现了明清时期古城的整体格局与风貌,尤以东西大街被誉为“明清商贸第一街”。古城内商贾富院墙高院深,古寺庙观各司其职,成为古城内空间、信仰乃至文化的向心,唯系古城千余年的社会、经济、文化网络。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祁县人却以经商为荣。商业发达时期,县城一派繁荣景象,店铺林立,人头攒动,从现存建筑依稀可辨当年店铺的门类,民宅的营造也处处体现着以商为荣的经营思想。
  如今古城墙已荡然无存,但豪华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依旧述说着当年的盛况。祁县古城与平遥古城一样是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典型实例反映,但与平遥古城相比,祁县古城蕴含着另一种文化现象,毕竟渠氏家族、乔氏家族曾经各自垄断了东西半城,这里的古建筑规模更宏大,结构更精巧,工艺更精细,文化品味更高。祁县古城与平遥古城的雄伟及众多晋商大院的雍荣相比,更多地体现在它集古老街巷、店铺、民居大院、古寺庙以及众多名人、民俗于一体的文化现象。祁县古城完全堪称为平遥古城的“姊妹花”。
  1古城社会经济环境
  在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也是当地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人集团。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其活动区域遍及国内各地,并把脚足踏到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晋商的经营项目十分广泛,“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尤其清代创立票号之后,商品经营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一度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并且其经营资本之雄厚,经营项目之多,活动区域之广,活跃时间之长,在世界商业史上是罕见的。
  明代中期,便已结成了财力雄厚、人数众多的祁县商帮。进入清代以后,发展更快。祁县人开设的商号遍布全国各大商埠,甚而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莫斯科,朝鲜的平壤、仁川、汉城,日本的东京、神户、大阪以及南洋各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北京城共有300多家粮店,祁县人开设的就有100多家,以经商为荣蔚然成风。当时的职业选择是把最有才能的子弟送去经商,次一等的才令其读书求仕,以致连一些秀才也不再求仕进而投笔从商。到光绪年间,竟然出现了参加考试的额定童生都凑不够的局面。清末民初,祁县总户数为28万户,60%的家庭有经商史,由此推算,大约有15万人从事商业活动,占当时总人口10%。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发展也以商业为条件。晋商从事数百年的长途贩运,设铺零售活动,对于城镇的兴起和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的祁县古城,为当时著名的金融城市,城市“厘肆纵横,街衢皆壤,有类京师,盖人烟稠密之故。”曾出现过戴家、孙家、渠家、何家、乔家、李家、马家、颉家、许家等巨商,有“四大、八小、十六财东”之说,其中乔家、渠家则是晋商12大户之一,乔、渠两家大家族实际支持着祁县古城的社会经济。渠家当时为晋商八大富户之一,除独资或合资经营票号外,还开设有众多的茶社、盐店、钱铺、典当、绸缎、药材等商号;除了经营商业外,渠家对工业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接管了官办的山西火柴局改组为双福火柴公司,投资了山西保晋矿产公司、晋华纱厂、晋生纺织广等企业。渠家在晋商中颇具代表性,其发家过程,经营之道及其爱国、投资近代工业、热心公益、兴办教育、发展文化等都很引人注目,渠氏家族及其商业兴衰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近代商人命运兴衰之缩影。
  2古城人文环境
  据《周礼·职方》与《尔雅·释十薮》记载,在远古时代,太原盆地南面是一片长满杂草的积水地带,叫做“昭馀祁泽薮”,祁地由此而得名。晋平公二年(公元前556年)将祁地分给大夫姬奚做食邑,姬奚以地为氏,即祁黄羊,城邑建于今县城东南75公里的古县村。西晋(265-290年)县治迁徙至今县城东南35公里的祁城村。直至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并州别驾分瓒始迁县治至今址,筑土为城,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祁县古城东西稍长约835米,南北略短约698米,面积549公顷,呈现长方形,周长约3公里。城东南缺一角,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的纱帽,故有“纱帽城”之说。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建设的需要,县城城墙现已拆毁,仅在东门外存约十几米的土城墙遗址。然而祁县古城从北魏太和年间建城以来,屡经变化,仍保存着1500年前的城市形态和格局,这是其它古城所不具备的特征。(因其他城市后经扩建、迁建而成,比如平遥古城在北魏时期建造时其规模和祁县古城大小差不多,历经后人扩建才形成现在保留的规模)。
  古城格局是以棋盘式道路为骨架,寺庙、街道、店铺、民宅浑然一体,井然有序,形成一个宏伟、完整的建筑群。有专家将古城概括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四十大院”。古城主干道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东西对应,形成十字街口为中心,东北隅、西北隅、西南隅、东南隅4个块,二十八条街巷纵横的严谨的结构体系。街巷与主干大街或平行或垂直,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设计思想体系的一贯性。而在个别街巷的走向处理上又匠心独具,人为地增添了一些不规则形态显得活泼有趣,使整个古城布局既整齐合理,又不失呆板。
  祁县古城的格局与平遥古城不同,不是按照礼法宗制而布局,是以民居群落组合为主,故有“东为渠半城,西为乔半城”之说。4个街区民居的群落组合、方向、位置、式样都不是随意的,须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群落组合有一种向心性,各巷自成体系,以井为聚簇点,以庙为向心。古城内主要公共设施有廨署、寺庙、牌坊、书院等。原有古牌坊13座,南北大街各4座,西街1座,文庙前4座,在城市空间形成重重叠叠,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幻效果。原有寺庙11座,为文庙、武庙(关岳庙)、南寺、北寺、财神庙、城徨庙、马王庙、关帝庙、太清观、姑姑庵;这些寺庙均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由各个利益集团主持、经营,比如财神庙为经营票号、钱庄的老板经营,火神庙则由杂货业的商人主持,用于聚会、祭祀、庆典等活动。现存文庙位于今祁县中学内,其主要建筑状元桥、泮池、大成殿、柏树院等均保存完整。清康熙十二年(1637)在明代社学的旧址上新建昭馀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昭馀书院改为祁县小学堂。1909年创办了县立女子小学,嗣后,各类学校竞相成立,如私立竞新学校、商业专科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等。
  3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31得尽地利的区位特征构成了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之一
  山西背靠蒙古草原,南接中州河南,右连陕西,左屏河北,位处北方蒙古草原单一的游牧经济区域和中原汉族广大农业、手工业区域之间。古代中原汉民族生产和生活使用的耕牛、皮毛,特别是战争使用的军马,主要取之于北方蒙古地区,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衣、食、日用食品则主要依赖于内地汉民族的农业和手工业。由于山西位于这两个不同经济区域的中间地带,“路当孔道”,所以南北区域的物资交换历来在山西十分活跃。可以看出明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明初晋商兴起的一个有利条件。
  祁县位于太岳山北麓,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东岸,从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宜林适牧,林茂粮丰。据康熙乙己记载《祁县志·元》祁县“形胜”:“麓台寺于前,昌源萦于后,左翼凤山,右跨汾浒,而通光、五马诸河,经络其间。通志谓:群山遥障东南,清汾旋绕西北,益自古称壮邑焉。”明代以前,县域内昌源河纵贯南北,水量丰盈,河水清且缓慢,百姓依河开渠,引水灌溉,祁以此富足。明代初期,外来移民大量迁入,洪武十一年(1378)至二十四年(1391)13年间净增245万人。农有耕地之暇,地乏旷资之源。乾隆《太谷县志》卷三说太谷县“民多而田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故耕种之外,咸善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士俗语殷富,实由此焉”。“有由于农业上的累积的赐予,有受着封建制度下的相对人口过剩下的压力”,“于是他们每以农商起家”(傅志凌《明清朝代商人及商业资本》)。至清乾隆以后,商业发达,商业码头遍布全国,甚而远至蒙古、俄国。
  311在明代富商集中在山西南部,如明人王士性说: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清初中部商人逐渐兴盛,南部商人衰败。清康熙时期,富商又集中在平阳府(今临汾市)和汾州 (今汾阳市),“平汾为山右富殷之乡,百姓颇有积蓄(山西学政刘於义《敬筹晋省积贮疏》)”。平遥、祁县、太谷、汾阳均属汾河流域,且为邻近县份,汾阳工商业的发达影响了祁、太、平三县,商业、手工业起步较早。
  312相对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达,文化先进,吸引了大量移民迁入。人口的增多,使人类生存 自然条件变得恶化。在人口众多,资源条件恶化的情况下,经商谋生者众多。
  313祁、太、平三县地处秦陇等地北上和通往晋东南的孔道腹地,特别是晋东南、河南、湖广等地北上大同、蒙古、东北等地的中转处,祁、太、平三县便成了南来往北、商品集散的大市场。最早的市场限于省域内县份的农副产品交流,后来发展至省外,如平遥、祁县两县主要经营的颜料、茶叶等。
  314旅蒙商的成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旅蒙商始于清康熙年间,是通过随军贸易而带动和发展起来的。他们依靠灵活的营销、过硬的商品质量和周到的服务开拓并巩固了在蒙古草原的商业活动,特别是后期,他们脚足伸到了俄国、朝鲜、日本、中亚等地区。
  32以商为主体的城市格局构成了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之一
  祁县商业久负盛名,明清以来结成了财力雄厚、人员众多的祁县商邦。商业资本高度集中,面向全国派出分支,经营手段各有特色,故有历史上有“金祁县,银太谷”之说。受此影响,祁县古城的城市格局也充满了浓郁的商业气息。如果说平遥古城是汉民族礼制建制的城市,则祁县古城则是明清商业城市的典范。
  祁县古城格局虽受汉族传统“礼制”规划思想的影响,严格讲求方正端庄,经纬分明,中轴对称,但其与“礼制”为本的城市秩序有质的区别。
  321按“礼制”古城方三里,但祁县却不合此模式,可能是因为不够一定的等级,因此呈现不规则形态,故称周长四里余三十步。
  据《康熙乙己·祁县志·元》建置志,叙曰:夫县之有经制,凡以为民也,祁当近边孔道,民社攸存,建置亡不周焉。置城池,严民卫也;置县治,听民事也;置学宫,育民才也;置公署,巡肃民瞻也;置坛祠,重民祀也;置武备,虞民患也;置里镇,置市集,奠民居而通民财也;置坊表,置铺舍,耸民望而檄民务也;置桥梁,置宫室,便民涉壮民观也。阙其一,则疏;敞其一,则陋。疏县陋,民将焉赖?厥系诚矣。可见其建置的指导思想是以民为主,体现为民、便民,体现公平、公正、效率的现代城市规划原则。在祁县商业繁荣的鼎盛时期,祁县古城处处体现着在商言商的品质。
  322历史古代城市布局体现的“辨方正位”,在祁县古城布局大至整个古城,小至民居大院,无不追求“人、天地、建筑”之间的和谐,亦即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五方四家,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面南为尊等一系列汉族文化传统的“礼”序与习俗的布局程式。四方之内,就是中,中是统治的象征。而处在祁县古城中心位置的不是“择中而立”的衙署,而是祁县商会、文庙、武庙、衙署、城隍庙却偏居古城西北,政权退而次之,唯商会马首是从。也就是不似平遥古城的左文右武、左观右寺、左城隍右衙署的严格对称的布局,也不似平遥以文庙及魁星楼为首的文系建筑(左即东半城),右为以武庙为首的武系建筑的礼制程式,而是文庙、武庙为邻,衙署和城隍庙相安。整个古城以商会、文庙、武庙为中心,其它庙宇寺观随各个商业、居住、文化等庞大建筑群的形成,以及居住者的信奉、风俗成为各个居民集中点的向心,成为城市的节点和公共中心。守制而不落俗套,灵活而不失规则。
  323祁县“十字型”主干大街,与其它古城“干”字型、“丁”字型主干大街有很大区别。“干”字或“丁”字型街道利于防守,在风水这中也有讲究,但不利于交通。祁县“十”字型主干大街,古城主轴线—东、西大街与其它道路的交叉均为“十”字,这十分便利于交通,也便利于商贸、集散。这种格局无位置尊卑,体现了平等、公正的儒商思想,十分贴近百姓。同时这种格局可能也体现着北魏时期鲜卑族入主中原后的营造思想。
  324如果说祁县古城是以商会统治人们行为,以文、武圣人规范人们的思想,那么教育则是统治和规范的基石。除创办于金代的昭八书院外,近代创办的女子小学、私立竞新学校直到商界创办商业专科学校,其可谓在商言商了。
  就祁县古城格局来讲,这是现代商业城市的雏形,体现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它是以商业、宗族、习俗维系在一起的庞大的商业群落,其街巷、公共设施(商会、庙寺、学校)、民居处处洋溢着“商”的品行。
  据统计,1910年,全县有商号1000余家,其中县城236家。在0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236家商号,包括了商贸(茶、粮、布、药材等)、金融(钱庄、票号、银号、当铺等)、服务(饭店、餐饮等)的一个体系。足见商业之繁荣,资本之含量。祁县古城在商贸、票号发展兴衰的200多年过程中,集中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富商,由于有了这个基础,从而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大发展,保证了城市建筑的较高质量,也促进了祁县古城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有较快的发展,祁县古城是研究明清商业城市的历史见证。
  33集晋商民居建筑之大成是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之三
  山西晋商著名民居以祁县乔家、渠家、太谷曹家、榆次常家、灵石王家为典型代表,其中祁县占了两家,可窥见一斑。但祁县民居除乔家和渠家外,城内乔家大院、何家大院、罗家大院、贾家大院、颉家大院、许家大院、范家大院、渠旺宅、武甫文宅等以及长裕川茶庄、晋逢德茶庄、大德庄茶庄、大德恒票号、晋恒银号、宏晋银号等民居建筑,在山西传统民居的基础上,融贯中西,尽纳南北,几乎包容了五大经典民居的特征,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明清社会儒商之家的建筑风貌和经济社会、人文现象。乔家以平实为特征,整个大院彼此联系又独立地分布着6所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建筑方正而稳重,平实而古朴,整体围合在外实内静之中,家风的严与文跟建筑的平实相得益彰。渠家以飘逸为秉性,建筑为城堡式布局结构;18个四合院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连接,彼此沟通,形成院套院、门连院的飘逸格局,大院正中进入,是民居中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落,次第渐进,深邃莫测;大院西北处的长裕川茶庄,门面全部用青石浮雕刻成,整个大院亦商、亦儒,富丽而蕴含书卷之气,把渠家大院“逸”挥酒得淋漓尽致。何家大院为里十外三的双进四合院,为传统民居的“小法式”建筑;其另一院落为横五竖五闷房四合院,屋檐不露椽檩,而由带花纹的砖雕砌成,门窗顶部一律为拱形,窗子周沿由内向外呈喇叭型,拱型两下侧砖石凸凹相间;纵观全院充满西洋建筑韵味。而马家巷何家院偏又有南方建筑造型。凡此等等,祁县民居集中西文化之大成,其可谓是山西晋商民居的“博览会”。
  34文化积淀深厚是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之四
  祁县文物古迹遍布县境,现存有古建筑113处,古遗址10处,古墓葬8处,石刻4处,古树33株,革命文物184处,其中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保护单位71处。
  祁县尊师重教相习成俗,藏书、出版亦很可观,馆藏文物多达2110件,其中古字画500余件,为唐、五代、宋、元、明、清近10个世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且大多数珍品,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代唐寅、仇英、董其昌,清代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收藏。此外,馆藏图书104000余册,其中古籍图书51000册,善本图书20000余册,数量之多,版本之精为国内县级图书收藏少有,所载宋版字《昌黎先生集考异》为海内外孤本,被誉为国宝。
  祁县民间文化也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祁县古城会馆、寺观是聚餐、演戏及各种庆典活动的场所。逢年过节,重大商业活动等都举办酬神和演戏的活动,因此,便成为晋剧、祁太秧歌的发祥地之一,与晋商、民居融为一体。渠家大院建有独立的戏台和戏台院,还组建了“上下聚犁园”的戏班子。同治年间,“上下聚犁园”成为中路梆子最有影响的一家,并曾唱红北京城。历史上祁县的棚会十分热闹而有名,曾有“祁县的棚会,太谷的灯会”之说。
  35名人众多,勤俭、诚信是祁县历史名城的内涵之五
  正是得益于久远的文明和尊师重教的文风,蕴育出许多贤士名家,在诸子百家中独占鳌头。按历史的延续和名人的业绩,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朝时期为第一阶段,明清至民国时期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如祁奚(春秋),王允(东汉),温峤(晋),唐代三温、王维、王勃,北宋的王焘,元代罗贯中等。第二阶段中,以商富巨贾、民族资本家为突出,如戴光启父子、渠家祖孙,乔家祖孙,高锡禹等人。这些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对祁县的人文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祁人具有勤俭、吃苦、耐劳、礼让、好学、诚信的民风,这也是晋商兴起的精神条件。
                                                                 (作者单位: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