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规划局 天津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近代又是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城市之一,形成了独特的、开放型的、中西融合的城市文化。早在1986年天津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同年,国务院提出“天津应当成为拥有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型,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的港口城市。”为落实国务院对天津城市定位的战略要求,1995年市委在2010年天津发展远景目标中提出“到2010年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的金融中心,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为实现这个目标,市委、市政府把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列为了保护历史名城工作重要内容。现将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一、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概况 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一批具有相当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随着开埠通商和商业的繁荣,西方文化和东方文明在这里融合,建筑受到中西两种设计思潮的影响,逐步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街区,既有明清风格的中式四合院、庙堂、寺院,又有近代小洋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经初步调查,全市共有历史风貌建筑近千余处。历史风貌建筑记载着天津城市的时代变迁,是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我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资源。 历史风貌建筑系指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建筑在内的、建成五十年以上,建筑样式、结构、施工工艺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反映本市建筑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特点;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特点;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本市的标志性建筑;在我国、本市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名人故居及其它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年代久远。有建于辽代统和二年(984年)的独乐寺、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的天后宫、明朝初年(1427年)的玉皇阁、明正统元年(1436年)的文庙、明万历年间(1574年)的金家窑清真寺、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大悲禅院。解放北路199号的利顺德大饭店,是由英国牧师殷德森建造于同治三年(1863年),是我国近代第一家外商开办的大饭店。解放北路111号的大清邮政津局遣址,建于1884年,是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的诞生地。起士林饭店是由德国人起士林于1907年创办的中国北方第一家西餐饭。中山路上的造币总厂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造币厂。 二是各类建筑相对集中,呈现街区性。建筑规模宏大的金融性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解放北路一带,被称为“金融一条街”;近代商贸性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和平路,而中式商贸性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河北区“一宫” 、建国道一带的意式和奥式风貌区,河西区大营门、下瓦房一带的德式风貌区,和平区五大道风貌区及中心花园附近的法式风貌区,工业产业性风貌建筑集中在红桥区一带。 三是名人故居多。经初步考证,近代有200余位社会各界名流曾在天津留下了他们的寓所或足迹。由于天津靠近北京,开放较早,南北荟萃,华洋杂处,经济繁荣,社会各界名流涌居天津,天津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例如:爱国将领张学良、吉鸿昌;文教界李叔同、梁启超、华世奎、严修、张伯苓;工商界侯德榜、宋裴卿、李吉圃、郑翼之、胡仲文、林鸿赉;文学艺术界刘髯公、马连良、杨荣环;医学界方先之、赵以成等。辛亥革命后,不少清廷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寓居。各届北洋政府的许多要员,在天津购置房产。寓居在天津的这类人物,竟有上百人之多。例如:清逊帝溥仪、庆亲王载振,两广总督张鸣歧、湖北提督张彪及清太监大总管张祥斋(小德张)等;北洋五位大总统袁世凯、徐世昌、黎元洪、冯国璋、曹锟在天津有多处豪宅。 四是建筑风格纷呈,建筑艺术多样。天津是开埠通商、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城市之一,由于受当时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哥特式、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现代风格等不同建筑风格的风貌建筑。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互辉映,共同形成天津的独特风景。 二、 近几年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要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市在城市建设中,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展示其风貌,突出其特色,使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中得以展示。 一是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把对历史名城的保护列入重要内容。1996年,我市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妥善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促进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还明确了老城厢、“五大道”等11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重点保护区及具体保护要求。市委在2010年天津发展远景规划中把“注意保护历史风貌建筑与形成若干天津特点突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都市建筑景观”列为重要任务之一。这些都为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与全市的发展、建设和管理同步进行协调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使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有了重要遵循。为使工作落到实处,1998年市政府成立了“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领导小组”,负责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按照城市规划,结合城市建设,加强了对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 二是全面开展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市财政拨款近亿元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整修、辟建。例如:1990至1998年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乐寺进行了半落架大修;1996年至2001年对广东会馆进行全面整修,整修后,该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修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沽口“威”字炮台,辟建了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2002年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义和团吕祖堂坛日遗址进行了整修;1997年至2001年整修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1998至2001年发掘大直沽天妃宫遗址,并新建了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1998年至2000年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进行了全面整修;1999年维修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霍元甲墓及文昌阁;2000年维修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李纯词堂;2000年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及“饮冰室”书斋、李叔同故居投入4000多万元腾迁居民,进行了大修,恢复了原貌,辟为纪念馆。保护和整修这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保留了一笔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为我市增添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成为我市的重要城市资源。 同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精心规划、各方协调、多方筹资,对被列为风貌保护区的古文化街、估衣街、老城厢、中心花园、“一宫” 、解放北路、承德道、赤峰道、劝业场、“五大道” 地区和海河计11处风貌保护区和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了保护和整修。如:在“世纪危改”工程中,保护、保留和辟建风貌街区、历史风貌建筑。例如:在老城厢改造中,投资4000万元,将有600年历史的鼓楼重建,并辟建了7.7万平方米的鼓楼商业街,较好地恢复了老城厢的风貌;估衣街改造中,改造方案多次易稿,千方百计保留了老字号“谦祥益”绸缎庄、瑞蚨祥棉布店等店铺;芥园道危陋房片改造中保留了吕祖堂,并进行了整修维护。又如:在古文化街地区综合开发中,明确提出保留古文化街和玉皇阁,实施中,开发单位还对清末民初民居“通庆里”予以保留并投资全面进行修复;大悲院地区综合开发中,不但保留大悲院,而且为大悲院今后发展做了充分考虑;海河东路拓宽改造中,充分考虑了“意式风情街”的完整性,为了保留袁世凯、冯国璋故居,不惜巨资调整了道路走向,并先后投资整修了石家大院、孙中山北上期间在津居住遗址——一张园等。再者,在城市建设中,我市陆续启动了对“大道风貌区和意式风情区等重点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整修工作。1999年,正式启动对五大道风貌建筑区的综合整修工程。五大道风貌区是天津“小洋楼”最为集中的地区,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市政府十分重视对五大道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资源保护。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五大道风貌建筑区整修工程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各市建委、市市容委、市房管局、市工商局、区政府等部门分工,确定了工作职责。1999年至2003年,先后对睦南道、马场道、大理道、重庆道、常德道、河北路、新华路、桂林路、云南路、昆明路、香港路、衡阳路12条道路进行了综合整修。整修内容包括:拆除沿街违章建筑:拆迁沿街有碍观瞻正式房屋;整修房屋建筑和道路;改造电力、通信线网自来水、排水、煤气、供热管道等基础设施;增设绿地;安装各类雕塑;更换路灯;拆除广告牌匾;治理沿街商业网点等,投资近4亿元。通过几年来的综合整修,使五大道风貌建筑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和提高,道路、房屋、园林绿化得到了全面改造和整修,环境景观得到了改善,五大道昔日风貌得到了恢复,极大地提高了该区的经济、文化价值。整修后的五大道风貌建筑区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以及参加2002年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第46届世界大会的各国专家、学者的好评。现在,天津五大道风貌建筑区不仅成为了展示天津形象的重要窗口,而且还是天津文化观光旅游的重要景点。意式风情区计划投资7亿多元建设集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贸娱乐区,目前已基本完成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其他整修项目正加快推进;2000年,筹资7500万元,分别对和平路和解放北路风貌区进行综合整修,使解放北路金融一条街及和平路商业“金街”全部房屋整修一新,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造,风貌区的功能得到进下发挥。 为保护我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资源,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实现历史风貌建筑的长效管理,将保护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我市在2002年着手研究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立法工作,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赴上海、厦门、山西、云南、贵州等地学习考察,起草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管理条例》(送审稿),已报市政府,并列入市人大2004年立法计划,力争早日颁布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