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再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声有韵”——兼谈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国特色
发表日期:2009/2/24 10:15:32   阅读:3166次

                              国家名城委副主任委员、著名文物专家  罗哲文

    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之地,是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他集中了大量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城市对于人类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城市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城市,本身具有独有的特色,三千年有规划建设的城市,世界上独一无二;整齐对称、气势雄伟,因地制宜、“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等的理论与实践;自然与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丰富;五六千年文明的不断传承;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等等,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也必须按照中国城市本身的特色来进行。那就是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际、中国城市的特色。我在二十年前曾经提出过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支柱,一是体形环境,即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垣、街巷、古建筑、文物古迹等等,二是文化传统的保存和弘扬发展,即现在在大力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我当时曾提出“有声有韵”。三是经济基础的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马列主义、资本主义、封建社会也都如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另有专文再论之)。现仅就历史文化名城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弘扬谈一点一管之见,并仍以“有声有韵”为题。
    1986年,四川宜宾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我在一篇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之管见的文章中曾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支柱中的历史文化传统,即今天正在加大力度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问题。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有体有形的文物史迹和体形环境风貌之外,还有历代相传有声有韵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们随着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改革、发展,每一步的改革发展,都在不断丰富它们的内容。但是它们仍然是中国的、本土的、民族的,而非洋的、外国的、外地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诗歌说唱、节日庆典、音乐戏剧、曲艺杂耍、民俗风情、衣冠服饰、营造技艺、工艺美术、中医中药、宗教信仰以及土特名产、风味饮食……等等。“有声有韵”只是一个概括的语言说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些国家称之为“无形文化财”,如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其保护的方法虽有共同的原则,可以借鉴,但也各有特点。不仅中国如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区都是如此。现谨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发展的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文物保护不尽相同,他是生活着的,发展着,不能按文物那样来保护与管理,不能按文物法中的“不改变原状”来对待。我记得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就对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历代文化名城燕下都、周丰镐、曹魏邺城等等古城遗址进行过讨论,因为他们已经成了文物,而北京、西安、洛阳、成都等历史文化名城则是活生生的、发展着的,不能一点不改变原状。因此,除了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按文物法不改原状和有关规定办理之外,其余的环境风貌、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处理。
    非物质文化,并不亚于文物古迹和城市体形环境风貌的重要性,比如北京如果只有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而没有京剧、评剧、曲剧、相声、杂耍、景泰兰、雕漆、料器、烤鸭、涮羊肉、仿膳、豆汁等,那就逊色多了。扬州如果没有扬剧、扬州评话、清音、广陵琴派、竹枝词、扬州学派、冶春诗社、雕版印术、玉雕、刺绣、淮扬糕点、扬菜等而只有瘦西湖、观音山、个园等那也就乏味多了。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样,既要有体有形的文物古迹、古建筑,也要有声有韵、有品有赏的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遗存好比躯壳,非物质文化好比精神,没有躯壳精神无所依托,没有精神躯壳空泛无味,两者可见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非物质文化或无形财富的保护,不仅在我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是在国际上也未能引起重视,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专门开辟了一个专门申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道,以加强和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的工作,可见此一工作的重要性。
    回顾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公布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容否定。试想如果没有这一重大的决策,北京现在的25片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一方面建设部(原国家建委、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做了很多的工作,各级城建和文化文物部门尤其功不可没。但是,在历史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方面,确系重视不够,文化艺术主管部门基本没有参加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中来。可以说形成了空白。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引起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学艺术界、广大社会特别是党政领导对这一工作的重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工作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之内。我这里要对中国文联表示由衷的敬佩,他们自历史文化名城开始每年都举办有名城文联主席和文艺家们参加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谊会,基本没有停止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弘扬起了积极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文化文学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特别是领导者们参加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中来,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成不仅有体有形,而且有声有韵。
    二、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传统内涵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次彻底的普查发掘
    在20年前我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就有了许多部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特别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这方面做了著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和整理工作。但是尚未把历史文化名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为专项发掘整理形成系统的登录,加以保护和发展弘扬。历史文化名城比起一般的城市来,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是几百年、上千年历代先辈们劳动和聪明智慧创造的成果,而且每一个城市都有特点和重点。有些东西一直相传到现代,有些东西已经失传了,现在国务院公布的5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历史文化名城占了极大的数量,但是远远的不够,因此还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查清,摸清家底,特别是那些已经失传或行将消失的东西,此还须花很大的力量去发掘和整理。根据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经验,一次普查是难以完全彻底查清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五十年来进行过几次大的普查和多次复查,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值得参考。记得在上世纪初对文物保护进行普查时由于当时的情况所限,有些是从志书上抄录,现状调查不够,没有经过评价论证,后来经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和价值评估,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并分类、分等、分级予以公布。直到现在还不断进行调查发现,分等分级公布,这些都是值得参考借鉴的。
    三、对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传统非物质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和弘扬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传统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物质文化遗产是固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不改变原状”是最根本的一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也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但他是传承的、活泼的,有声有韵、有技有艺。因此他们的保护方法也有同有异,不能完全按不改变原状来对待。
    历史文化名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发展着的,随着时代的前进在改革创新,这是历史的规律,但是把他当时的原始状态,历史上品种保存下来,做为研究作品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的借鉴,甚至特殊的鉴赏,也是很有价值的。我曾经在日本奈良一次县知事(日本的县相当中国省)举行的隆重招待会上看过一出名叫“兰陵王入阵曲”的古戏,这戏是很早从中国传过去的,戏的内容说的是北齐时的兰陵王高长恭,他是一位勇武而貌美的美男子,自以为难以使敌人畏惧,作战时候常常戴上凶猛的面具威慑敌人,齐人因而创作了这一出“兰陵王入阵曲”的乐舞戏,表现他上阵指挥,勇猛刺击的场面。此戏在我国早已失传,在日本也是不常演出的。因为我们是参加奈良都江堰市保护的学术讨论会,所以才特别演出。据说他们也是把他作为一个古代乐舞品种保存的。在另一交次日本《朝日新闻》为我们送行的时候,总编什丰先生还为我们据说是唐代原调唱了《阳关三叠》。当然这都不是现代流行的歌曲了,但作为古代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以特殊品种加以原样保存,也是有价值的。
    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文化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保护、保存、研究的品种之外,还必须重视继承和弘扬发展工作,因为历史文化传统与文物的保护不一样,它不是固定的,而是要发展的,过去如此,将来如此。举一个例子如北京的京剧,本来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南方的四个徽调班组相继进京演出(称之为徽班进京),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其表演方法则“唱做念打”,歌舞并重,逐步形成了一个京戏的完整艺术体系。早期的京戏与现在的已有所不同,将来也还会有所发展。应该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样品保存下来以作为历史的研究和特殊的欣赏。这一点文化部和文艺界特别是李瑞环同志、高占祥同志前些年为京戏的振兴做了很多的工作,振兴了这一阶段京戏再现辉煌的工作,值得赞赏。这里我想发表一点个人看法,纯系一个外行但以一个观众、听众的立场出发,京戏还要发展和改革,以表现新的内容,不要完全停留在作为历史品种的保存上。比如被称之为样版戏的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就受到广泛观众的欢迎。文化大革命中的样版戏实际是广大文艺家、演职人员多年改革创造的成果只是被四人帮掠夺而已,绝不能因此而贬低甚至否定这一改革创造的成果,更不能归于四人帮的身上。又如天津泥人张的作品,其捏塑内容、人物形象、捏做技巧,也都有所改革,有所发展。历史在前进,生活在变化,内容在丰富,在改变,这种艺术也必然要发展的,这是客观的规律。但是文化艺术和其他的事务一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继承传统更为重要。然而继承传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革和发展,至于如何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则要靠文艺家们的智慧心力,在生活中、实践中努力发挥聪明才智。比如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作为非物质遗产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以改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音响、灯光、三维技术等加以模拟、再现各种场面。我们常说任何事物历史都有个“沿革”,就是有继承有改革。只有继承传统,不断发展,才能前进。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非常艰巨的任务。这方面我是外行,说不出很多具体的意见,只是认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请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专家学者、工作同志们予以重视。
    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密不可分,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物质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或成果体现,而非物质文化则是物质文化的源泉或产生的启迪,比如一座建筑物如果没有设计人、没有施工的人力技术,这座建筑就不可能出现。而这座建筑物正是设计和施工者智慧和技能的载体,无法分割。近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只是为了避免过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重视,才专开了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申报渠道,以促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我国由于历史文化悠久,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交融结合,更是难以划分。例如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琴、昆曲,琴声琴韵,必须靠琴来演出,昆曲也必须有舞台、服装、乐器、道具等才能演出团。不仅如此,中国的遗产自然与文化也是难以分割,其中尤以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特别显著。就是以纯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黄龙、九寨沟等其中也有古代寺庙和古村寨等古建筑,黄龙自然遗产就是因其中有个明代寺庙黄龙寺而为名的。以纯文化遗产列入的武当山古建筑群就交融生根于绝妙的自然的地形、地质、地貌的特色环境之中。以文化遗产名义列入的青城山、都江堰,其中的青城山自古即以“青城天下幽”而闻名。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物质与非物质)的集中体现,现在已由国务院公布的10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500多项的大多数。许多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也在自然遗产也在城内或其辖境之内,如何把他们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确是一件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重任。特别是20多年来未被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应趁国际国内加强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补上这一课。我谨此再次呼吁中宣部、文化部、全国文联、作协以及各省市的领导和有关主管部门,特别是10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艺术狠抓一下这一工作,不愧于祖先和对得起了孙后代。
    我这里主要谈的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但由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不可分性,自然与文化的交融性的中国特色,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也要重视并参与非物质文化节的工作。

原载于《中国名城》2007年03期总第80期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