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民 奈良对于日本历史就像西安对于中国历史一样具有重要意义。奈良古称大和,约公元三世纪以此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大和国对于日本早期统一国家和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此后,由于热心学习和大量吸收以中国为主的大陆文化,奈良作为日本当时的政治中心获得了很大发展。日本历史上最早的正式国都藤原京位于大和南部的飞鸟地区,于公元694年建成起用。自公元710年起,国都迁至大和北部的平城京,由此开始了奈良时代。公元八世纪迁都京都以后,奈良不再作为日本的政治中心,但作为寺庙之都,仍然继续焕发出生机。 作为古都,奈良不及西安源远流长,论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奈良也无法与西安相比。可是现代奈良以面向未来、建设新文化首都为目标,成为文化艺术和学术研究的据点,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拥有“法隆寺佛教建筑”、“古都奈良的文化遗产”两项世界遗产,尤其是第二项以城市冠名,由东大寺、兴福寺、春日大社、元兴寺、药师寺、唐招提寺、平城宫遗址和春日山原始森林等八处组成,堪称世界遗产之都;1994年奈良国际研讨会上编制的关于真实性的文件,成为新时期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指导原则;1999年联合国亚太文化中心文化遗产保护协力事务所在奈良设立,更使这里成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训的一个中心。笔者曾亲赴实地培训考察,深有感触,在此介绍他们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理念和实践,期望可资西安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中借鉴。 一 奈良町――城市格局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奈良町是以元兴寺旧境内为中心的地区,突出于奈良时代平城京东部称作外京的地方。从街区的规模和建筑体量来看,当时只能算作一座普通城镇。这里保存着许多神社和佛寺,一些从江户时代(公元1603年至公元1867年)末期到明治时代(公元1867年至1911年)的民居商铺及当时比较规整的小街巷格局延续至今。尽管作为行政建制的奈良町已不复存在,但是作为反映奈良城市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受到保护。这里不仅旧时的风貌得到较好展示,还保留着古老浓郁的市井风俗和历史传统。通过参观传统民居、工艺美术馆等地方,使人对街区历史和风俗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西安在1980――2000年城市整体规划中,提出“保护明城完整格局,显示唐城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重大遗迹”的基本原则,显示出对于保护历史上西安的城市格局和古都风貌的高度重视,成为现代我国城市规划的一个范例。但是后来由于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对旧城区采取了积极改造的政策,许多传统民宅、商铺、会馆遭到拆毁,这无疑是古城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对于西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2002年最新公布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得到了明确认定。以北院门、三学街为代表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现存的两个最大的明清街区,区内除了众多的民居商铺外,还分布着不少寺院等古迹,很有特色,与西安城墙、钟鼓楼等明清标志性建筑一起,成为古都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管理和具体保护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历史文化街区的不少地方未能成为古都风貌的亮丽风景,反而有损于西安的城市形象。 仿古一条街的建设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速成做法,在国外的保护实践中却很少见到。他们对于历史街区的一般民居要求按照传统式样进行修缮翻建,在外观上与整个街区的风貌保持一致;并且十分注意向业主宣传这些做法的意义,以取得民众的支持。在北院门地区,我市已与挪威合作,对几座传统院落进行了修缮,还对几座近些年改建的与街区风貌不相协调的院落加以拆除,按照明清西安民居的式样,重新设计建造,并配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环境,为民居保护作出了示范。 二 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 “奈良是美丽的地方。自然是美丽的,保存下来的建筑物也是美丽的。而二者合一的地方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二十世纪初年曾经在此生活过的日本著名作家志贺直哉对奈良情有独衷,他的话揭示了这座城市赢得人们喜爱的原因。 奈良在城市规划中十分注重历史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设定了历史风土特别保存地区进行管理;对于一些文物古迹的所在地区,划归风景地区、都市景观形成地区等不同的限制区域中,使丰富的历史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趋向和谐统一。奈良有众多的风景地区,都是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奈良公园及其周围是体现二者和谐统一的一个突出实例。奈良公园位于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内,园内既分布着兴福寺、东大寺、春日大社等几处世界遗产,又有若草山等自然景观。东西长四公里,南北宽二公里,林木茂盛,草地辽阔。古代这里当作神祗供养的梅花鹿,今日三五成群栖息徜徉其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甚至在古都奈良的世界遗产中,春日山原始森林本身由于古代已作为春日大社的神圣区域受到保护,体现了日本人通过自然感受神之存在的传统,被认为是一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 建国以后,西安在城市规划中把秦庄襄王墓、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唐兴庆宫遗址、唐曲江池遗址、唐大小雁塔、明西安城墙和秦王府城墙等一批文物古迹或规划为绿地,或辟为公园,体现了把文物古迹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意识,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具体设计和实施中,有的未能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多加考虑,缺乏对文物遗存的展示和彰显,未能开掘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一般的园林游乐场所差别不大。 此外,在西安周围,特别是秦岭山地,还散布着许多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融合,形成了一些内涵丰富、颇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例如骊山华清池风景区、长安樊川佛教文化风景区、明秦藩王十三陵风景区、楼观台道教文化风景区等。加强这些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外部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急需对西安周边的人文景区进行评估确认,划定范围,在此基础上纳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范畴进行规划、立法和管理。 三 历史公园与大遗址的保护 建立历史公园是日本对古遗址进行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日本有500多处古遗址――包括陵墓、城堡、村落、庙宇、官衙、园林、道路等,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保护。历史公园由环境建设省进行管理,国家级的历史公园超过十多处。奈良境内的飞鸟历史公园保存着飞鸟时代的许多遗迹,是一处国家级的历史公园,文物古迹得到很好的保护展示。平城宫遗址因为有一座日本国家级的考古研究所――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是日本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的研究中心,因而隶属文部省管理。关于平城宫遗址整备的实践,集中体现了日本文物保护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平城京于公元710年至784年作为都城使用,是日本模仿隋唐都城长安和洛阳建造起来的。平城宫遗址位于都城北部正中,东西1.3公里,南北1公里,占地120公顷。在都城外迁以后,遗址大部分沦为稻田。日本政府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通过一系列赎买,目前已取得了该遗址绝大部分土地的产权。这里在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进行了保护复原,并加以陈列展示,成为一座遗址博物馆,从形式上来看,也可称为历史公园。 平城宫遗址上建有介绍平城宫历史和文物遗迹的博物馆,还有对考古发掘的遗址按照原样进行陈列的遗构展示馆。此外,由于日本古代主要是土木结构建筑,不像欧洲的砖石结构容易在地面上保存,因而重视对于考古遗址的保护复原,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按照考古发掘的原样进行复制或仿制。例如,平城宫大内里的一口水井遗址,在原位置之上复制出井口,四周地面的铺石使用化学材料仿制。 第二,表现建筑遗址的地面遗存和范围。例如,对第二次大极殿复原出踏步、基坛和柱础石;对天皇居住的内里的一组建筑,采用草坪显示遗址范围,用修剪成柱状的灌木表示立柱。 第三,重建或部分重建原来的建筑。比如宫城的正门朱雀门,根据专家的复原方案进行了重建。 第四,使用风景规划的方法表现遗址。主要通过种植一些对遗址不构成伤害的植物,使遗址既能在接近自然的状态下得到保护,又利于风景观赏。 我市的古遗址分布比较密集,尤其是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这四大遗址面积广大,是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遗存,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近一二十年来,在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大遗址的保护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西安文物部门按照建立历史文化公园、对大遗址进行复原展示的思路,精心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目前,已对以四大遗址为首的十多处古遗址编制了保护规划或方案。另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特别是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信托基金的资助下,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复原工程经过中日专家的多方协商论证,得以顺利实施,为今后公开展示,发挥文物在社会教育、旅游观光等方面的作用打下基础。但是大遗址的保护是一项牵涉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在当地群众的关心配合下,大遗址保护规划能够尽快通过并付诸实施,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光彩。 四 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的保护 日本把文物称作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纪念物、传统建筑群落五大类,内涵比我国对于文物概念的一般界定要宽泛得多。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的划分是日本文化财概念的显著特征,也像其他文化财一样划分等级进行保护。无形文化财是指在日本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表演艺术、音乐、工艺技术等无形的文化财产。民俗文化财是对于理解日本国民生活演变不可或缺的、关于衣食住等方面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以及所用的实物,分为无形民俗文化财和有形民俗文化财两部分。从文化财中抽象出“无形”的内容与国际上对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的确认和重视的趋势是相一致的,使文化遗产的概念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奈良对民风民俗的重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生动鲜活的习俗激发了人们热爱乡土的情感,也是旅游观光的一项重要内容。奈良的节令习俗“大和岁时记”是当地观光手册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列出40多项内容,有若草山烧山、春日大社万灯笼、兴福寺南大门遗迹上的薪能、鹿苑的锯鹿角、万叶植物园的春日舞乐会、春日若宫御节等风俗,都很有特色和影响。每年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举行的正仓院珍宝展,也成为当地的一项重大活动和风习。至于每年12月31日夜在各个寺庙敲响的除夕钟声,元旦去寺院神社的新年参拜,更成为日本举国方兴未艾的习俗。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和民俗文化财的内涵与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是比较接近的。对于它们的保护我国显得不如日本重视,尚未正式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范畴。实际上,正是这些文化遗产构成我们文化大厦的基石,生动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西安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源远流长,蕴含丰富,但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急剧嬗变。我们自身长期以来对地方戏曲、民族音乐、传统工艺、民间信仰、传统民居、节令风俗也不够重视,缺乏整理、研究和保护。近年来,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开掘,西安推出了古文化艺术节、仿唐乐舞、晨钟暮鼓敲击仪式、南门、北门入城式、城墙花灯展、兴庆宫公园民间社火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为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塑造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不少很有价值的文化艺术、民风民俗濒临灭绝的危险,亟待进行保护。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我们还没有恢复建立自己系统的“西安岁时记”,更谈不上推向整个社会,宣传西安的风俗文化。 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和国家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的载体,深刻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内容。离开了文化遗产,就不成其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周秦汉唐等强盛王朝建都的地方,有三千余年的城市史,一千多年的都城史。因此,搞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基础。同时,西安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西安的,更肩负着展现、传承、光大中华文明的重任。 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历史城市之一,西安具备成为世界遗产之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目前我市仅有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一项世界遗产,与我们实际拥有的文物古迹的价值不符,与奈良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事实上,我们目前缺少的不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是缺少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保护和环境条件,缺少高瞻远瞩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方针。在1994年召开的古都西安重要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国际研讨会上,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和明西安城墙的历史价值得到中外专家的充分肯定。但是鉴于目前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与世界遗产长期保存的目标不符,建议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待环境得到的较大改善后再行申报。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急步迈进,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圣地,古都西安迎来了再创辉煌的历史机遇。能否无愧于丰厚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以“古都西安的文化遗产”的形式向世界遗产发起新的冲击,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贡献,是历史对现代西安的一次呼唤和考验。
原载于《中国名城》2007年02期总第7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