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
 
      名城胜迹
 
      名城文化
 
      经典旅游
 
梁启超故居“饮冰室”
发表日期:2009/2/19 14:05:30   阅读:1927次
                                             张洪祥瑞 杨琪
    在天津河北区的民族路旁,有一座风格独特的“小洋楼”,这就是我国近代思想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的“饮冰室”。这栋“小洋楼”建筑于二十年代初期,梁启超晚年的政治及其学术活动是在这里度过的。随着岁月的流逝,“饮冰室”虽已失去昔日的风采,但至今仍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来观光考察,成为天津历史名城重要文物景点之一。   
    梁启超一生思想活跃,才华横溢。早年怀一腔爱国热情,倡导变法,内心焦灼,便节用《庄子•人间世》中“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一语为其书斋名。早在1899年他创办的《清议报》上就开辟了《饮冰室•自由谈)专栏,宣传“变法自强”的思想,并反映了他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此后,他以“饮冰子”为笔名,发表文章,他所出版的文集亦用“饮冰室”为书名,自号为“饮冰室主人”。从此,人们一提到梁启超,便自然会想到他著名的“饮冰室”书斋。梁启超半生飘泊,晚年潜心学问,为求清静舒适的工作环境,最终把“饮冰室”建在天津旧意大利租界。   
    “饮冰室”书斋是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建造的。在它的右侧是梁启超的寓所,也是一幢宽敞的西洋建筑,为其家属居住,人们称之为“梁公馆”。当年意租界当局为求建筑风格多样化,规定临街建筑不得雷同,因此“饮冰室”的设计别具一格。楼高两层,楼前有较宽阔的院落,临街矮花墙,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楼前。院落是花园式布置,中间花坛,有甬道围绕;南北两边有藤萝,木制的白色藤架,衬着素淡的花墙上下辉映。楼的正面有三个小拱门,门前两侧是石阶,当中有一蓄水池,池中雕有石兽,口中常年流水不断,使这座小楼更显得典雅别致。书斋一楼正中是大厅,十分宽敞,是梁启超举办学术讲座的地方。楼下房间作为他的书房和图书资料室。楼上东南角一侧是他的卧室,西北角是间会客大厅,经常接待来访的张绍曾、严复、严范荪、顾维钧、张东荪、杨度、黄郛等政界、学界的重要人物。    在这座著名的书斋里,梁启超的学术创作进入了一个旺盛时期。他工作勤奋,笔如神助,撰写出一部又一部涉及多学科、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如他撰写的《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作,被后人誉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宝典”。在“饮冰室”书斋,他创作的还有《墨经校释》、《老子校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佛学之初输入》等60佘部著作,最终完成了《饮冰室全集》。这部文集凡四十册、一百四十八卷,约九百万字(未收入文集的还有四百余万字),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经济、财政、法律、教育、宗教等诸多学科,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在学术界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梁启超的治学精神以及他的视野之宽、涉猎之广,也是近代文化史上难有人望其项背的。在这段时间,梁启超一方面于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又奔走于南开大学、清华学校等处讲学,宣传他学术研究成果。每到暑期,就把京津一带的学子邀请到“饮冰室”,研讨中外思想文化比较。  
    梁启超一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最后病倒于书斋。1928年,他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后,又回到了天津的“饮冰室”,继续创作他最后一部著作《辛稼轩年谱》。终于积劳成疾,于1929年1月病逝在北京。    有人推算过,在“饮冰室”书斋,梁启超平均每日撰写文章达五六干字,每年著作量约40余万字,在天津的最后十余年中,学术创作达数百万字之多,其中许多是属于开拓性之著。如今梁启超的“饮冰室”,已经成为天津的名人故居。    天津是国务院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如何保护、整治和开发名人故居,应视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系)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