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遗产保护:一个沉重的话题——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国际会议侧记 |
发表日期:2009/2/20 9:57:56 阅读:3609次 |
段松廷 在距首都加德满都不远的尼泊尔古城巴克塔普尔,从4月6日起,就有上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每天会聚到市政厅里。市政厅外飘扬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帜和亚太地区9个国家的国旗。在巴克塔普尔市政厅里正在召开着“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国际会议”。会议的组织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挪威政府与尼泊尔政府。会期是4月7日至16日。 参加会议的人员有: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银行、世界遗产基金会、绿色地球二十一个国际组织的官员与专家;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研究示范点的中国、斐济、尼泊尔、越南、老挝、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9个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政府代表团(组);美、英、德、法、中、日及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建筑、文物、旅游方面的资深专家;不丹、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澳门也派员到会;挪威政府文化遗产指导部、挪威世界遗产办公室及尼泊尔国家旅游部、人类学部、考古学部、工程部、议会、巴丹、加德满都等城市的官员、学者。 笔者有幸代表中国丽江古都参加会议。此外,与会的中国人还有董卫教授(东南大学)、段平华(丽江、翻译)、龙炳颐教授(香港)、李浩然博士(香港)及澳门政府官员陈先生等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公室主任理查德博士说,这是亚太地区近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遗产保护国际会议,其目的是研究、探讨、交流文化遗产保护这个世界性的难题。 被列入“世界遗产清单“的古都,都是过去曾经相当繁荣、进步、文明的地方,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和资源。在当今“寻根仿古”成为时尚,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世界遗产古城就成了游客最想去的地方。 在亚太地区,近几年来,由于金融风暴的摧残,“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较为混乱,许多传统的优势产业都处于萎缩和低迷状态。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新的增长点。的确,旅游业能带来发展经济的新机遇,能推动经济发展,增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为保护历史文化提供资金。而文化遗产能支撑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许多教训表明,旅游的过度发展或无规划的旅游发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它导致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过度使用公共设施,损坏遗产价值和掠夺居民需要,破坏脆弱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加速传统文化的变异和消失。 为使文化遗产古城的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互相促进、互利互惠。会议主办单位在亚太地区选择了文化背景相似的中国丽江、越南惠安、菲律宾维甘、马来西亚马六甲、尼泊尔巴克塔普尔等9个古城,实施“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实例”这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本次会议就是总结、评估、检查前期研究成果,交流动态与信息,部署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方案。 9个古城的代表先后在会上交流发言,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然后由专家点评,大会辩论,分组进行专题讨论。 9个古城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通过横向交流,大家都耳目一新,深受启迪。例如,越南向游客收取适量的“古城维护费”用于古城维修,并把55%反还给承担了保护责任的居民们,从而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韩国致力于建立集中、统一、权威的古城管理机构,以实现管理的统一规范;斯里兰卡注重动员社会力量与社区居民参与古城管理,追求民主化、自治化的管理模式;尼泊尔则重视古城保护的法制建设,并鼓励古城居民参与旅游业;中国重视古城保护学术研究、立法,建立起国家、地方、民众共同投资保护古城的机制等。可见,亚太各国都在积极探古城保护的有效措施,通过国际协作和相互借鉴,将推动该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遗产保护工作。 但从会议交流中发现,亚太各国在古城保护方面也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就是:民众多古城保护的积极性不高,旅游业对古城的掠夺和破坏力日趋明显,古城保护投资不足,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古城管理体制不顺、立法滞后、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古城的基础设施日趋老化,传统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和自然资源正受到破坏。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的当今,保护古城已更加艰难,要解决好这个难题,仍需艰苦努力,决非一日之功。 丽江和巴克塔普尔同属喜马拉雅山汉藏文化圈内,文化背景相似,在历史上就有往来。早在清代,就有丽江的商人沿着“茶马古道”赶着马经过拉萨到印度、尼泊尔一带经商、居住的。至今,仍有少数丽江人居于尼泊尔。所以,巴克塔普尔人对丽江也有特殊感情。在会上,我们放映了《丽江古城》VCD片后,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在该市长的请求下,我将该VCD片赠送给他作纪念,并与之合影留念。该市长还多次向我表达了愿与丽江结为友好城市的想法。 巴克塔普尔又名巴德冈,梵文意为“信仰者之城”,为尼泊尔最有名的历史名城,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重点保护的18个亚洲古城之一。它距首都加德满都不到20公里,始建于公元389年,初为商业城镇。十三世纪初成为尼泊尔国都,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又成为一个独立王国的首都,是中世纪尼泊尔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源地。有“露天博物馆”之美称。城依山坡而筑,呈梯形,房屋古朴别致,雕刻精细,道路迂回曲折。市中心有雄伟的马拉王朝王国,有著名的五十五窗宫,有狮子门、尖顶五层塔,有巴特萨拉女神小庙、帕苏帕迪纳特庙、拜拉布庙、达塔特拉亚庙、玛特琴修道院等著名宗教建筑,均代表着尼泊尔最杰出的石雕及木雕工艺水平。各种建筑年代不同、风格迥异、大小不等的印度教寺庙、佛塔、石亭、华表、雕像遍布城中,宗教气息浓厚,民风民俗古朴。 从古城背倚雪山、依山而筑,道路自由曲折、不筑城墙等情况看,与丽江古城有相似之处,但建筑风格与文化习俗则差别很大。 巴克塔普尔1980年就列入“世界遗产”,在古城管理上有丰富经验;这里也注重发展旅游业,但旅游业准确定位于接待“文化旅游”的高档次、主要以欧美客人为主,旅游收入也较高,从而平稳、持续地发展了20年的,没有“过热”、“过剩”、“过冷”等大的起伏波动。与“文化旅游”这种高档次旅游相对应,这里几乎没有旅行社、导游,这里的客栈、旅社都是由私人开的,服务水准高,收费也高。 巴克塔普尔古城的石板路、红砖路维修修得很好,几乎不见天路,且路上有排水设施,便于居家建卫生间,晚上的路灯很亮,但是公共厕所少,公共绿化得不好。古城里有很多农贸市场,也有许多在街道上摆摊者,熙熙攘攘;古城区也不限制车辆(含摩托车)、自行车的进出,旅游工艺品店卖的全是当地的手工艺品,很有特色;古城中几乎没有专职环卫工人,但街道还算干净,家家户户每天早晨起来就忙着清扫门前的道路。这里没有外来经商者,没有迁离古城的居民,古朴的建筑风貌及语言、服饰、民俗风情都保存得很好。古城里没有舞厅、夜总会之类的现代娱乐业,但每天晚上有很多印度教徒(男人)集中在各个寺庙念经拜佛,直至深夜,有很多男女老少和游人在观看,成为一景;而每天清早,妇女们则带上供品、鲜花、香火,成群结队地到各个寺庙烧香拜佛。古城里民间节庆及风俗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民间舞蹈表演也很有特色,而且表演者多为青少年男女,说明这种古老的文化依然存活于民间,并将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云南丽江县大研镇政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