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前 沿

   名 城 专 家

   研 究 花 絮

   名 城 保 护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发表日期:2009/2/23 9:46:07   阅读:3125次
                                                   朱树喜
  一、悠久的古蜀文明,丰富的文化资源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是一座有4500年文明史、32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富饶的大地上,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蜀文化,保存了“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古城格局。成都曾先后作为古蜀国的都邑、三国蜀汉国都、五代十国前蜀、后蜀都城,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成都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都江堰—青城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成都、都江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崇州市、邛峡市和新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新都区新繁镇、青白江区城厢镇、双流县黄龙溪镇、大邑县安仁镇、龙泉驿区洛带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49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历史文化保护区4处(文殊院、大慈寺、宽窄巷子、华西坝近代建筑群),历史文化风景区3处(浣花、十陵、北郊)。成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片区、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成都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典型载体,集中反映了成都的历史文化脉络,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貌,为成都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名城保护工作。近年来,成都市结合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共对1400多个基建工地进行了文物勘探,发掘各类遗址160余处,古墓葬600多座,出土文物和文物标本10万余件,基本上保证了成都市地下文物重点分布区无勘探遗漏。这一做法受到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被称为“成都经验”在全国推广。其中对金沙遗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古蜀船棺遗址、水井街酒坊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我国考古学与成都城市史研究的多项空白。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些重大考古发现,既丰富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又提升了成都的城市形象。
  目前,成都地区共有博物馆、陈列馆33座,其中省级博物馆1座,高校博物馆4座,文化系统博物馆16座,民办博物馆12座。初步形成了一个省、市、县(区、市)三级分布,国办、民办共同发展,专业门类较为丰富的博物馆文化体系。
  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成都市在旧城改造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把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根据成都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逐渐形成了成都市文物保护的“两中心,六体系”。“两中心”即: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六体系”即: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商业街船棺墓葬遗址、金沙遗址、望从祠等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以杜甫草堂、陆游祠、望江楼等为代表的中国诗歌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以前蜀永陵、后蜀和陵、明蜀王陵等为代表的帝王陵寝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以刘氏庄园、陈家桅杆、洛带会馆建筑群等为代表的川西民俗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以青城山、宝光寺、鼓楼南街清真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保护研究展示体系,以辛亥秋保路运动死事纪念碑、邛崃苏维埃政府旧址、十二桥烈士墓及纪念碑等为代表的近现代革命文物教育展示体系。
  “两中心,六体系”的提出和实施,使成都市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出现了新的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文化资源向系统化、规模化发展,加强了文物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了文博资源的社会效益,从而使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城市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做靓了一批文物旅游景点。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升庵桂湖等文博旅游景点,去年门票收入近亿元;国内、外游客因参观文物旅游景点和博物馆而产生的吃、住、行、游、购、娱消费,约占全市旅游总收入175亿元的一半,为成都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完善名城法规建设,制定名城保护规划
  1999年,成都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修订后的《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这次修订,新增加了一章保护成都市文物建筑的条文,更加有利于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根据此条例,成都市人民政府2001年公布了22处首批文物建筑。
  近几年,成都市还完成了《成都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现状调查报告》和《成都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现状调查报告”就成都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现状,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的对策和建议。该报告为全面了解成都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通盘考虑其保护与利用,为修订完善《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根据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有关规定,成都市文化局与建设、规划等部门一起,制订了对名城、名镇的保护规划方案,为近期公布的《成都市中心城近期建设规划》,提供了详细、准确的依据。我们还对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重点规划建议,形成了“三片、一地、四区、五点、一带”的保护格局。三片为宽窄巷子、文珠院、大慈寺三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一地是华西坝近代建筑群,四区为金沙遗址保护区、浣花历史文化风景区、十陵城市公园、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五点一带为船棺遗址、李吉力人故居等五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府南河特色风光带。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在成都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都市不断加大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力度,制定了《成都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加快了以展示地方性植物和大熊猫保护研究为特色、辅以展现历史文化遗迹的北郊风景区建设步伐。改善了杜甫草堂周边环境,完善了以杜甫草堂、浣花溪为核心的浣花历史文化风景区。全面启动明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建设。
  四、坚持各方协调联动,保护建设稳步推进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事业、经济发展来考虑文物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十分注意对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的长久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与计划、建设、规划、国土、旅游、公安、工商、园林、宗教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联动,充分发挥了各部门在文物保护、名城保护中的作用。
  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我们联合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共同划定了成都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建立了成都市城区基本建设文物勘探制,在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新建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事前都要进行文物勘探。这样,将文物保护纳入了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文物业务部门在进行地面、地下文物调查、勘探时,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原则,尽快对调查勘探发现的文物提出处理意见,积极支持基本建设,避免了文物的毁损。我们与建设部门密切合作,坚持“两个有利于”的原则,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的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水井坊遗址、船棺遗址、金沙遗址这三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都是在城市基本建设中发现的。我们还在配合成都市高新区西区、金堂电厂建设等大型基建项目中,妥善地处理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的关系,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
  成都地区名城保护对象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我们组织力量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镇、重点区(市)县的传统建筑进行调查,并提出了保护建议。在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交通道路建设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加强了对宽窄巷子、大慈寺、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在城乡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中,凡涉及到不可移动文物等名城保护对象,事先需征求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这在成都市文化、建设和规划部门已达成了共识。这些举措,对保护成都的传统格局和名城风貌产生了积极作用。
  五、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作用,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成都市始终坚持把历史文化传统融入现代化建设中,坚持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与体现时代特色结合起来。
  成都的旧城改造,不仅注重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而且注重保护和打造有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街区。对重要街区的街景、格调、建筑风格的设计和建设,充分体现了蜀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改造的春熙路、琴台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新近改造完成的红星路,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同。前不久,成都市完成了《成都市核心区功能分区规划》,将于明年初开始实施,该规划重点打造以天府广场为核心的展现历史文化名城和蜀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化博览区。
  1993年到1996年,成都市对府南河(城区段)进行了综合整治。该工程规规模宏大,疏浚河道、拆除破旧危屋、迁出污染企业,建成了安顺廊桥、合江亭音乐广场、活水公园、思蜀园及沿河城市雕塑等,城市形象明显改善。府南河工程的全面完成,恢复和传承了“两江环抱”的城市历史风貌,突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地方首创奖”和“最佳范例奖”,在国内外赢得了普遍赞誉。
  成都的“五路一桥”建设工程开始于1998年,2002年底全部竣工。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有关部门认真挖掘工程涉及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公共环境艺术的主体风格,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交融的特色,努力营造生态绿化、文态优化的道路环境系统。着力打造蜀文化景点、艺术景观长廊、古蜀文化苑,突出了以蜀文化为主体的地方文化特点,形成了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城市文明的有机结合。
  2002年至今,成都市又启动了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强化了城市生态、截污、防洪、绿化、文化、交通及工业改造等七大功能。通过修复三洞古桥,建设客家文化广场,建设生态林景区、北湖景区及园林建筑小区、雕塑等,采用多种形式,表现成都水文化及川西传统文化艺术。预计再经过2年左右的努力,沙河即可建成历史人文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景观丰富的“生命河”,形成我市又一条靓丽的生态与历史文明融汇的文化风景线。
  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保护好这些民族的精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成都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建筑等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名城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多部门协同配合。只有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才能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更好地为城市经济建设服务。
  前不久召开的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和第十四届人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紧抓住第一要务,大力推进“三个转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按照这一发展目标,成都市将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掘城市文化内涵,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充分展示成都魅力,使城市整体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良,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成都市文化局局长)
   请您先登陆或注册后再发表评论,用户名同中国名城论坛一致!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广告  |   
中国名城杂志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14-87329599 传真:0514-87329540
E-Mail: y7329540@126.com MSN:cac7329540@msn.cn QQ:790218011
创办:国家名城委 支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苏ICP备11031791号-1